“內部指標”“花錢讀名校”......高考招生的這些騙局一定要認清!

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正在進行中。近日,教育部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高考錄取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指標”,考生及家長要高度警惕“花錢可買大學名額”等詐騙信息,切勿輕信蠱惑。高招錄取還有哪些詐騙伎倆?人民網梳理了相關典型案件以作提醒。

特殊途徑入學?四年求學一場空

案情簡介:王某女兒高考成績理想,通過關係聯繫到李某等人。李某等人聲稱可通過關係,讓王某女兒到某知名法律院校插班學習,畢業時可辦理該校統招本科畢業證。王某隨即答應並付給李某等人鉅額錢款。王某女兒入學後,李某等人利用職務便利,爲王某女兒提供課表飯卡等,與統招入學學生無異。然而,四年學業完成後,王某女兒卻只收到了僞造的畢業證書,嚴重影響了王某女兒的畢業、就業。

法官提醒:犯罪分子利用部分家長希望通過找關係能夠進入高校的心理精心佈下虛假入學的騙局,家長在面臨鉅額財產損失的同時,考生也失去了四年寶貴的求學時光。高考錄取過程中不存在“內部指標”“特別綠色通道”,考生及家長應對考生的成績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寄希望於“分不夠、錢來湊”的特殊途徑。

書面承諾不可靠,事不成後退款難

案情簡介:景某孩子高考成績不佳,李某自稱認識軍隊的人,承諾能以三十五萬元的價格幫助景某的孩子入讀軍校。景某向李某支付了近二十萬元作爲定金後,李某出具了收條,並表示如果事情未辦成,除退還定金外,還會補償五千元。然而,辦理入學的事被李某找藉口一拖再拖,臨近開學也未辦成。景某要求退款後,李某也並未退還定金。李某最終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法官提醒:在此類“收錢辦事”的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一般都會出具書面收條或承諾。多數家長認爲,對方出具收條後,即使事情未辦成也可以退款。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家長這一僥倖心理騙取定金後,以手續繁瑣、事情正在辦理等爲由拖延退款,或又以錢款都已用於“打點關係”等藉口拒絕退款。家長應理智對待考生分數,不輕信“花錢即可入學”“事不成即可退款”的騙局。

學校資質要看清,莫因心急亂投醫

案情簡介:陳某的孩子高考成績不理想。通過介紹,陳某認識了李某。李某稱,十五萬元就可以讓陳某的孩子在北京某知名大學讀書。然而,陳某向李某支付了五萬元“檔案製作費”後,孩子並沒有被該大學錄取。李某告訴陳某,這所大學今年進不去,但可以先在某學院待一年。陳某聽信後,又根據李某的要求,多次向李某支付該學院的學費、上述知名大學的學費以及住宿費等。隨後,陳某發現,在上述知名大學和學信網上查詢不到其孩子的任何信息,隨即報警。李某因用類似手段騙取被害人錢款,被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

法官提醒: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以及辦學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各種新類型的研修班、成人教育學院等相繼成立。部分犯罪分子打着知名高校的旗號,故意混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使得考生及家長出現“低分名校”的錯誤認知,等到考生入學後,才發現上的是沒有正規學籍的研修班等。在此提醒廣大考生及家長,應通過正規渠道瞭解學校資質、師資力量等,不給騙子可乘之機。(薄晨棣王巖實習生張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