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鋪好農民致富“網”路

南京高淳區的蟹塘出發,當天到達南京主城區,兩日內到達長三角地區以及包括廣州、北京、深圳等在內的全國61個城市,3日內到達全國166個城市……一隻高淳螃蟹的“旅程”,見證了一場發生在江蘇鄉村物流革命。

近年來,從田間地頭到千家萬戶,江蘇廣袤鄉村鋪起一條條“快遞通道”,全省主要品牌快遞企業服務建制村通達率達到93.92%,走在全國最前列。

快遞進村不僅是一種消費行爲,還擔負着保障民生、促進鄉村振興、加強城鄉經濟循環的重任。在“互聯網+”時代,這條“富民網路”修得如何?還有哪些堵點需進一步打通?記者在南京、宿遷等地進行了探訪。

蘇臺沭陽花木產業示範園區董翔

下沉:

解決好兩個“一公里”問題

8點多,一輛郵政貨車開進高淳區三保村。聽到熟悉的汽車喇叭聲,和豐園生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孔祥華帶着員工們,搬起5點多從水塘裡撈出的100公斤龍蝦就往外走。下午4點多,這些龍蝦將出現在南京城區的飯店裡。

每年,這裡會有5000多公斤龍蝦和螃蟹“爬”上城裡人餐桌,帶來2000萬元左右的銷售額。

以往農村並不十分便捷的物流,一度讓孔祥華髮愁。過去,他要用泡沫箱加冰塊的方式包裝好龍蝦,開車送到高淳汽車站辦理託運,然後再通知客戶去南京南站取貨。

改變發生在今年。爲打通農產品出村的“最初一公里”,高淳區郵政公司在螃蟹、龍蝦等特色農業主產區專門設立攬收點,打造從高淳到南京的冷鏈郵路,還開通高淳到南京祿口機場的直達郵路,讓螃蟹在離水72小時存活期內“飛”抵全國166個城市。

孔祥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一箱12.5-15公斤的龍蝦,託運費15元,加上南京南站取貨費和搬運的人力成本等,1公斤龍蝦的運費在6元左右,而物流提速後,運費可以降到2元。“去年我們在快遞上花了43萬元左右,佔總成本的1/4,今年估計可以降到1/10。”

搭上快遞“專快線”的不僅是螃蟹、龍蝦。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快遞”後,如何讓江蘇農產品更便捷地從田間地頭“走”到城市餐桌,“走”得更遠更順暢?答案是:下沉、再下沉。

“包得怎麼樣了?”“差不多了。”6月22日下午3點,沭陽快遞一條街中通網點負責人祖振中的小廂貨車停在沭陽縣顏集鎮堰下村村民紀大成家門口,開始裝車。院子裡4名女工見狀又加快了手速,30秒包花,54秒裝箱,包裝一個快件平均需要不到2分鐘。當天,紀大成總共出了300多單。

從事花木生意的10年裡,紀大成和快遞員的距離不斷縮短。過去,要自己開車20公里去縣裡的網點送花木;如今,快遞小哥上門取件成爲常態。他在拼多多上的網店開了4年,賣出的花木已超過10萬件。

服務下沉,也在不斷打通消費品下鄉的“最後一公里”。越來越多的村民像城裡人一樣,足不出戶收發快遞。

剛剛過去的“6·18”,紀大成花幾百元錢,在網上買了淨水機濾芯、尿不溼、童裝等生活用品。“自從2016年大女兒出生、去年小兒子出生後,一家人在網上的花銷就多了,現在每年有大幾千元要花在網購上。”紀大成說。

除關注產品質量、顧客評價,從哪發貨也是紀大成關注的重點。相同條件下,江浙滬地區發貨的店鋪是他首選。下單之後,一兩天內基本都能到。今年“6·18”,他買的東西大都由不同品牌快遞發送,但好在幾百米外的街上,各大快遞品牌都有網點。一接到取件信息,他就過去拿。

在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徐志剛看來,打通鄉村消費的“最後一公里”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正是暢通農村物流的關鍵所在。“無論是推動農產品進城,還是承接網購下鄉,農村快遞市場潛力巨大,既是快遞業發展的一片藍海,也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賦能:

小快遞撬動大市場

6月22日9點30分,沭陽蘇臺花木產業示範園區的一個大棚裡,主播曹利君蹲在地上,用手機對準一盆盆多肉,向直播間的粉絲展示介紹。開播不到1小時,她已成交1043元的訂單。50米外,3名女工圍在一張大桌子前,麻利地給多肉打包裝箱。下午3點鐘左右,來自中通的快遞車將開到大棚門口,把這些包裹裝車運走。

記者發現,與普通快遞盒不同,這些包裝的形狀很多都是三角柱狀。在以花木產業聞名全國的沭陽,每發出去10個快遞,就有6個是三角柱狀,這是花木特有的包裝方式,不易折損,內行人一看便知。

“過去哪有這麼方便?”沭陽縣郵政管理局局長周峰在這裡長大,他記得,過去沭陽人賣花木的方式是挑着擔子,找個路邊攤開擺齊了吆喝。頭腦轉得快的人則當起“業務員”,把天南地北的客戶拉到花田裡看。隨着電商興起,一些快遞公司有選擇性地在家家戶戶都種花的鄉鎮開設網點。“但當時的花木寄遞還是自發形成、自我管理的狀態,快遞公司的規模也不夠大,層次不夠高,服務保障功能還不突出。”周峰說。

如今,走進位於堰下村的“村級快遞一條街”,韻達、百世、安能等15家國內快遞品牌依次排列,此外還入駐了紙箱廠、膠帶廠等寄遞配套公司。

堰下村黨總支書記李彥春說,這條街有着自己的“作息時間”:上午和中午空無一人,村民都在家接單、打包,下午3點以後,街上忙碌起來,網點開始營業,送貨的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每家網點的空地上都擠滿三輪車,三角柱狀的紙箱堆積如山。

目前,沭陽縣已構建“縣有園區、鎮有集中區、村有網點”的三級快遞物流體系,吸引13家國內寄遞企業入駐,基本形成縣內半日到達、省內當日到達、省外次日到達的高效配送網絡。

現代化物流的賦能下,去年,沭陽花木共發出2億多件快遞,平均每秒就有約7件花木從這裡走向全國,年銷售額超200億元。

小快遞撬動上億元農產品產業鏈的故事,在江蘇還有不少。

江蘇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世裡告訴記者,爲應對即將到來的螃蟹銷售旺季,今年順豐在高淳投入專供螃蟹訂單分揀的3萬平方米的倉儲流通中心,利用該中心機器人快速分揀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運力方面,順豐投入1架大閘蟹專用全貨機,同時新增高鐵資源,緩解高峰期運輸壓力;新增冷藏車、短距離接駁常溫車,確保生鮮保質到達。

而在無錫,眼下正是陽山水蜜桃的收穫季節。作爲國內最早挖掘無錫陽山水蜜桃商機的快遞物流企業,順豐不僅用上飛機,還特意爲水蜜桃建了“空調房”,延長保鮮時間。

“快遞不再僅僅是扮演‘跑腿小二’的角色,而是通過精準對接產業鏈,打造現代化物流,更好解決以往小農戶和大市場對接的問題。”李世裡說。

合力:

讓快遞進村“路”更暢通

從田間地頭攬收送到物流中心,再用透明膠帶捆綁,貼上生鮮寄遞標籤……6月22日11點多,記者在中國郵政高淳農村物流服務中心看到,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打包掃碼,17箱西紅柿被裝上運輸車,運往南京中心。

專車服務的背後,是不低的物流成本。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市高淳區分公司副總經理潘志賢算了一筆賬:每箱西紅柿收取的運費是7.5元,17箱是127.5元,從高淳到南京的過路費是80元,加上油費以及人力成本等,如果運輸中有損壞的還要賠償,綜合算下來每單要賠5元左右。

不過,潘志賢認爲,郵政作爲“國家隊”不能太計較經濟賬,首先還是要起到民生兜底的作用。“老百姓有需求,我們就要努力滿足。”

如何扭虧爲盈,郵政一直在探索。眼下,潘志賢和同事們正一家家跑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商超等,與其建立長期業務合作,開展區域加盟代理模式。“一趟運一份和運十幾份都是這麼多成本,運量上去了,成本分攤了,盈利是早晚的事。”

民營快遞公司也有類似煩惱。“你看這兒幹得熱火朝天,其實是虧着錢運轉。”沭陽縣新河鎮電子商務快遞園區韻達網點負責人仲啓東說,開設一家新網點要投入約20萬元,招聘員工、提供上門取件服務,也都產生成本。但在當地寄遞行業,江浙滬地區的運費已降到3元以下。“你不降價,農戶馬上就去找其他快遞企業。”一年下來,網點基本上是用旺季收入貼補淡季虧損,整體算下來勉強盈利。

銷售旺季運力不足的問題,也困擾着農戶。僅在堰下村,高峰時每天就有20萬個包裹發出,淡季也維持在10萬單的水平。這對快遞運力提出嚴峻考驗。有一次,紀大成的四五百個包裹明明已被快遞車取走,當天卻沒發出去。

周峰坦言,目前大部分快遞品牌網點的工作流程都是下午集中發貨,旺季時“爆倉”比較常見。“我們也考慮過引導快遞網點提供全天候服務,比如上午先拉走一車。但即使上午到了縣裡的分揀中心,真正裝車上路還要等到他們下午上班。實現時間上的更好銜接,需要和各品牌決策層協調。”

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副局長李雲飛認爲,眼下成本高、快遞規模化運作難等問題,主要是由鄉村居住分散造成的。目前,我省農村公路里程超14萬公里,實現已有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鎮村公交、鄉鎮物流快遞網點全覆蓋。“隨着農村集中居住工程的深入推進,物流領域中出現的集聚效應低、規模經濟小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實際上,如何優化佈局快遞點,正在我省越來越多的村莊規劃設計中予以重點考慮。“實踐過程中,往往需要從整個行政村、多個行政村甚至更大層面的鄉村片區考慮快遞點的服務半徑和村民的需求,統籌佈局。”省規劃設計集團城鄉院公司城鄉規劃所所長葛大永給記者舉了“環陽澄湖”特色田園鄉村跨域示範區的例子。

這片區域面積達294平方公里,涉及常熟市、崑山市、蘇州市相城區、工業園區4個區縣、5個鄉鎮、3個旅遊度假區、25個行政村,是典型的城鄉融合區域。“但村民取快遞需要開車半個多小時到周邊的城鎮,在產蟹旺季,物流與生活交通矛盾較大。”葛大永建議說,在規劃策略上,可從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視角出發,綜合考慮服務半徑、村莊規模等因素,規劃多個“10-15分鐘”鄉村生活圈,每個生活圈設置一處“鄉村鄰里匯”,提供包括快遞服務在內的綜合服務。同時,將大閘蟹產業集中到現代農業園,規劃一條與現代物流體系相匹配的物流專用通道,更好滿足農產品出村進城的需求。

省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楊月新告訴記者,眼下,省郵政管理局正在對尚未實現快遞服務全面通達的954個村進行掛牌銷號管理,“力爭在9月底前實現全面進村”。

根據今年初印發的《江蘇省城鄉物流服務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3年,全省農村物流達標縣覆蓋率達90%,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覆蓋率達90%以上,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水平明顯提升,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平臺總體建成。

可以預見的是,今後江蘇的快遞進村“富民路”將會越走越暢通。(新華日報記者 朱璇 李爽 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