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向左華爲向右 誰在“導演”手機價格戰

1月15日,“蘋果官網罕見大降價”話題衝上熱搜第一。根據蘋果中國官網活動預告,其將於1月18日—21日開啓“迎新春限時優惠”。蘋果稱在活動期間,使用符合條件的支付方式購買指定產品,最高可省800元。雖然優惠力度不小,但仍然趕不上電商平臺,或許在出貨上難以掀起水花,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iPhone 15頻頻降價的同時,去年發售的華爲Mate60仍然供不應求,一些渠道仍需要加價購買。

在業內專家看來,無論是蘋果降價還是華爲加價,背後都有經銷商的身影,一方面品牌需要經銷商延伸其“觸角”;但另一方面,雙方在價格上也經常打架,在博弈中尋求平衡已成爲常態。

頻頻降價

北京商報記者觀察到,此次蘋果官網的促銷政策超過以往,其中多個機型最高可立省500元,MacBook系列最高可立省800元,iPad系列機型最高可立省400元,Apple Watch SE可立省200元。

雖然這是官方讓利規模最大的一次好的,恐怕還是難掀起多大水花,相比第三方平臺,蘋果的降價多少顯得“不痛不癢”。北京商報記者在第三方平臺看到,拼多多百億補貼下128G的iPhone 15最低價只需要4598元,蘋果京東自營店128G的iPhone 15爲5199元,而該機型蘋果官方價格爲5999元,也就是說即便降價之後,其也遠高於拼多多上的售價。

北京商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用戶已經習慣了在第三方渠道購買,另有少部分受訪者表示優先選擇官網渠道,因爲該渠道能保證14天無理由退貨,對於招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花唄分期等支付方式實行24期免息分期,有大學生用戶對記者談到,只有想買旗艦機型例如iPhone 15 Pro Max的時候纔會選擇官網分期付款,標準版相對而言售價不高,“沒必要分期,而且也沒什麼吸引力。”

實際上,近年來蘋果幾乎是每年都有官方促銷。優惠券、限時立減等活動頻頻推出。

供不應求

與iPhone 15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爲Mate60,後者發佈時間比前者早了半個月,但至今仍基本處於短缺狀態。

北京商報記者在淘寶等平臺看到,華爲Mate60的供應仍頗爲緊張,在淘寶華爲官方旗艦店內,樂臻版Mate60全部缺貨,其中黑色、青色、和銀色供應較爲充足,但即便這樣,上述三款手機的12GB+256GB、12GB+512GB仍然買不到現貨。此外,即便是有貨的手機,該店鋪也標註着付款後30天內發貨。

在淘寶、京東上的經銷商店鋪內,華爲Mate60也只是部分有貨,青色和黑色機型比較容易買到,至於其他機型,工作人員表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貨,至於Mate 60RS非凡大師系列,連工作人員稱其從來沒拿到過現貨。

採訪中有經銷商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現在手機發售即斷貨已經成了常態,不僅是華爲Mate60,小米、vivo、OPPO的旗艦機型都需要加價才能拿到,而且打包銷售的情況很常見,有些經銷商拿手機殼、鋼化膜與手機本身做成一個套餐,消費者必須全套購買,溢價往往在500—1000元間。

至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背後,是否有人囤積居奇,經銷商也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誠談到,手裡有貨的人肯定會觀望風向,越漲越不賣,即便要賣的話,也幾乎是一臺手機一個價,不會整批出貨。當然價格回落也有明確的時間點,那就是等品牌官網或線下門店大批現貨到貨,或者不受限制的接受用戶預訂開始,其他渠道的價格纔會迴歸合理區間。

價格起落背後

在業內觀點看來,無論是蘋果頻頻降價,還是華爲手機供不應求,在這背後經銷渠道總扮演了那隻看不見的手。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樑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一般來說,手機廠商沒可能也沒力量直接控制下游售價,這樣不僅有壟斷的嫌疑,投給你是也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需求,無法讓廠商根據反饋來調節產能。包括蘋果在內的手機品牌,其通常做法是,嚴格管控、審查經銷商的資質,儘可能不讓無資質的商販得到貨源。專家稱,至於價格方面,雖然涉及機密,具體數字難以公開,但手機廠商給到經銷商的價格肯定遠遠低於市場零售價。

不過品牌和經銷商之間也會打架。專家指出,iPhone 15官網降價的速度追不上第三方便是一個例證。長期以來,iPhone在國內一直定位在高端市場,不會爲了增加出貨而損失品牌形象,所以在降價動作上,蘋果一直較爲“矜持”,但電商平臺對此並不在乎,相反iPhone在網上的售價越低,越是讓消費者覺得該網站議價能力強,能給消費者帶來實惠,這對淘寶、拼多多等電商來說無疑是很好的宣傳。

除了在品牌定位上的分歧,在利益上,經銷商和品牌之間也可能產生分配不均的情況。在採訪中有經銷商對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新手機上市的兩個月以內,“根本別想從官方買到,因爲他們那裡根本沒貨”,經銷商表示,“如果手機都讓他們賣了,那我們吃什麼”。另有“黃牛”對記者稱,從大經銷商處囤貨倒賣已經是潛規則,“不然我們手裡的貨哪來的”。

在專家看來,手機供應鏈的灰色地帶難以避免,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手機這種產品的特性,就決定其必須依賴分銷網絡,而不可能完全直銷,因爲對品牌而言,最重要的是儘可能全方位、無死角的覆蓋市場,即便品牌能在大城市設立直營店,但縣、鄉、鎮一級的市場,仍然需要分銷商推動。如今各大品牌均有平價產品條線,而下沉市場正是其必爭之地。

專家指出,在這種背景下,經銷商幫企業承擔了品牌宣傳、庫存調節、市場反饋多重責任,產品收入也理應由各方分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品牌與渠道商還要在博弈中不斷尋求平衡點。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