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臺灣歷史的重要推手──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二)

臺灣土改沒有搞過鬥爭清算地主,沒有槍斃過一個人,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和平漸進、周密完善」地完成了土改。

抗日戰爭有兩個戰場正面戰場敵後戰場。陳誠是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上重要的指揮官。在淞滬會戰中,他是一個方面的指揮者,武漢會戰和後來的鄂西會戰,他都是總指揮。此外陳誠還擔任過中國遠征軍司令官,指揮大軍赴緬甸作戰。這幾次會戰均爲正面戰場上重要的戰役,陳誠對抗戰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和平漸進土地改革

抗戰勝利後不到一年,又打起了內戰。陳誠此時當上參謀總長,成爲全面內戰的總指揮。可是內戰不比抗戰,腐敗的國民黨喪失了民心,在各個戰場不斷慘敗。一九四八年,陳誠被免去參謀總長和東北行轅主任等本兼各職。十月份,他懷着悽愴的心情,攜一家老小離開大陸,移居臺北草山(即陽明山)靜養。但他的暫時離開,並不能勾銷他在內戰中應負的責任。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權威人士列舉了四十三名戰犯,頭三名就是蔣介石李宗仁和陳誠。其實,陳誠退居臺灣,何嘗不是蔣介石預留後路的一個棋子。果然一九四九年一月五日,行政院發表陳誠爲臺灣省政府主席

大陸慘敗,讓陳誠思索良多。他接任省主席的當日,就去徵詢國民黨元老治理臺灣的意見,並從善如流,把「人民至上,民生第一」作爲施政目標。民生的問題首要是農業問題。國民政府敗退臺灣,一下子帶來兩百萬軍民。這麼多吃皇糧的人,對當時只有六百萬人的臺灣,是個極大的負擔,就連解決吃飯都是極大的問題。所以必須首先解決農業問題。而要提高農業生產,就必須改善農民境況,必須解決土地問題。據一九四八年統計,全臺耕地中,政府從日帝接收的土地佔百分之二一,八千一百戶大地主佔百分之五六,而六十一萬戶農民佔百分之二二,也就是說,占人口百分之八八的農民僅佔百分之二十二的耕地,導致農村剝削苛刻,生產力低下,社會矛盾尖銳。陳誠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力主在臺灣進行「和平漸進」的土改,以免發生農民「叛亂」。

土地改革第一階段是實行三七五減租。依照以前臺灣的慣例,農民向地主租地耕種,要把收成的一半交給地主,有的地方甚至要交給地主百分之六十或七十。所以農民的所得非常少,幾乎沒辦法養家餬口,地主卻坐享其成。所以政府通令實施三七五減租,也就是農民只要把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o五,交給地主就好了。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逐漸寬裕了,就有錢買牛發展生產,有錢送子女上學,社會也因而日漸安定。第二階段稱爲「公地放領」,即把政府掌握的土地以分期償還的方式賣給農民。地價是二年半的產量,以實物計算,十年還清後農民就成爲該土地的所有者。

第三階段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規定地主可以保留相當於中等水田三甲(一甲約合零點九七公頃)或旱田六甲。超過規定的土地,由政府徵收,轉放給現耕農民受領。徵收土地的價格爲二倍半年產,以實物土地債券七成,公營事業股票三成搭配補償。放領地價與徵收地價相同,加算年息百分之四,由領地農民在十年內償付。這項政策一方面使農民受惠,另一方面爲發展工業籌集了大量的資金。

臺灣土改沒有搞過鬥爭清算地主,沒有槍斃過一個人,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和平漸進、周密完善」地完成了土改,瓦解了地主經濟,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陳誠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愛戴。他對此項成果也很滿意,親自寫下《臺灣土地改革紀要》一書。他還宣稱,他所領導的「土地改革」,「爲整個世界解決土地問題,尤其是中東與亞洲各國,提供了一個正確的途徑與最好的先例」。事實上,一些亞非國家,如菲律賓等,對此也很感興趣,還專門派人來參觀取經。

孤島扶危竭盡心力

在陳誠大力推動土改的基礎上,再加上改善水利措施、增加化肥施用、農會組織的改革等等措施。臺灣農業到一九五三年已經恢復到戰前水準,從一九五三年到六十年代,年均增長率超過百分之五,大米不但夠吃,還能出口,想一想,當時亞非很多地方包括中國大陸鬧饑荒,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自從國民政府撤退來臺,陳誠一直是蔣介石以外的第二號人物。一九四九年陳誠開始當臺灣省政府主席。同年七月爲配合國民黨政府遷臺及軍事需要,行政院又發表陳誠兼任東南軍政長官,坐鎮臺北,指揮東南地區戰事。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蔣介石復行視事,再任總統。陳誠則接替閻錫山行政院長

一九五四年,陳誠擔任副總統,其院長職務由俞鴻鈞接任。一九五八年,陳誠復以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一九六三年因病行政院長由嚴家淦繼任,但陳誠擔任副總統直到去世。自從蔣介石來臺,陳誠一直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甚至有人稱之爲「蔣陳體制」。蔣介石主要抓政治軍事等大政方針,而陳誠則對臺灣的建設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投下最大的心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