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空產業經濟規模可破1兆美元 科技部積極推動太空發展法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舉辦「太空發展法草案」公聽會,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各國都看好未來太空產業發展,例如摩根史坦利就預測,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可超過1兆美元,是目前產值的2倍多。另外,Space X公司的鏈計劃(Starlink)衛星網路服務可能於今年底達成「完全移動化」目標,且需要更多衛星以提升覆蓋率,這都是臺灣目前要推動太空發展法,打造太空產業鏈的主要原因。
吳政忠表示,回顧臺灣太空30年來的發展,在太空基礎設施方面,目前在國家太空中心、中央大學、明新科大、成功大學設有低地球軌道衛星的地面站,而國家太空中心內還有衛星操控中心及整合測試廠房。整體來說,臺灣的太空基礎設施已有相當量能,另外,在太空科研能量方面,臺灣歷經第一期與第二期國家太空計劃的發展,目前已經具備小型衛星與探空火箭的研製能力,以及衛星操控與衛星遙測、科學資料處理的技術能力。
在產業支援方面,吳政忠指出,太空是一個結合電子、通訊、精密機械、材料,光電等領域的綜合性科技產業,臺灣已有堅實的半導體產業、資通訊產業、光電產業及精密機械產業,都會是支持我國太空產業發展的堅強後盾。
在這個關鍵時刻,科技部提出「太空發展法」草案,希望爲臺灣的太空發展奠定法制基礎,其中發射場域的設置是我國目前亟需進一步完備的太空基礎建設。此外,草案亦規範政府在產業人才培育的責任,以促進我國太空產業的健全發展。
在太空活動的管理機制上,參考了聯合國和平使用外太空委員會的相關建議,在草案中規劃太空活動的管理機制,主要有四部分:一、明定科技部爲太空活動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二、發射載具與太空載具發射前,必須經過型態與安全審查及登錄;三、發射載具發射前,必須申請並獲得許可後始能實施;四、太空活動造成太空事故的相關賠償措施。
吳政忠表示,太空已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競爭的新場域,不論是傳統太空強權或是新興太空國家,無不投下大量資源在太空的發展,截至2021年3月底止全球已經超過90個國家擁有自己的衛星。目前臺灣已具備太空發展的基礎設施與技術能量,未來在政府的政策引導、資源投入,並完備相關法制與支援體系下,相信臺灣一定可以成爲新興太空國家中重要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