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關鍵詞,打造創業板“新質生產力”主戰場丨“深”話新質生產力①

編者按: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正迎來中央到地方的密集部署。

新質生產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代表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爲特徵的羣體性重大技術變革。

頂層設計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作爲生產力的載體,以上市公司爲代表的產業方,已然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他們對於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實踐,不僅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亦關乎國計民生。

即日起,21世紀經濟報道將聯合百餘家深市最具行業代表性、技術創新實力的上市公司,推出《“深”話新質生產力》系列專題,共同探討如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體系建設。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坪深圳報道

兩會前夕,如何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並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爲許多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話題。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爲我國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越是在科技革命的前期,越需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經濟範式,爲新技術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擴散提供普適性的組織邏輯。加速“新技術+新經濟”的耦合,打通“科技驅動—現代金融—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是促進融合發展的關鍵。

在業內人士看來,率先建設支持科技企業的專門板塊——“創業板”,正在努力打造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

發展之“刃”:創新

“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利刃”。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要在生產力發展中取得領先地位,在新領域新賽道上佔據發展先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這與創業板的設立初衷不謀而合。

一直以來,創業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創業板上市公司積極開展研發創新活動積蓄髮展新動能,研發強度持續上升,研發隊伍日益強大。2023年前三季度,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支出達到1.88億元,同比上升20%;註冊制下新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支出爲0.53億元,同比增長22%,增幅領先於板塊平均水平。

有賴於創業板的支持,大量優秀的行業龍頭,通過緊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在新領域新賽道上佔據發展先機。

如高端製造領域,工業自動化龍頭匯川技術、EDA行業龍頭華大九天、高端裝備製造商邁爲股份等,皆是其中代表。

據匯川技術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每年將收入的8%-10%投入研發,構造了多層次、多產品、多場景的技術領先性,“公司堅持三輪驅動,其中的一輪就是技術創新驅動,構建多層次、多產品、多場景的核心技術優勢。”

生物技術,創業板出現了智飛生物、貝達藥業等一線醫藥製造公司。新能源領域,寧德時代、陽光電源、億緯鋰能、捷佳偉創爲中國綠色低碳產業做出重要貢獻。

發展之“源”:“活水”

新質生產力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而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將帶來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

創業板帶來的金融“活水”,無疑是助推這場新變革的主要源泉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超過685家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2605家次創投機構投資,投資金額合計675.5億元。以目前股價模擬測算,投資增值率近10倍。其中,有192家公司爲註冊制下新上市公司,獲得880家次創投機構投資,投資金額合計256.22億元。平均每家註冊制下新公司有4.58家次創投機構參與投資,獲得的投資金額爲1.33億元。

多名產業背景的兩會代表委員對本報記者指出,資本市場對於支持公司創新發展、做優做強,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便對記者指出,生物醫藥行業具有“研發週期長、投入金額大、研發成果不確定”的特性,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是推動項目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

“貝達於2016年在創業板首發上市,2020年我們完成了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兩次募集資金成功推動了鹽酸恩沙替尼、貝安汀、甲磺酸貝福替尼、伏羅尼布四款新藥的獲批上市,公司營收取得穩定增長。可以說,登陸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有效解決了醫藥創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資金問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丁列明進一步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東方財富董事長其實也對記者指出,自上市以來,東方財富立足自身作爲上市公司和財富管理綜合服務商的雙重身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企業規模及各項財務指標快速增長。

“爲充分調動公司中高級管理人員及員工的積極性,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結合在一起,我們還前後三次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激勵人數超過1600人次,有效激勵和穩定了公司核心團隊,爲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夯實了人才基礎。”其實說道。

全國政協委員、江豐電子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姚力軍亦表示,公司在創業板上市以來進行了可轉債和定增募資,募投項目旨在進一步擴大公司主要靶材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與服務質量,促進公司可持續發展。

發展之“基”:產業

科技成果只有產業化才能成爲社會生產力。

據瞭解,創業板匯聚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92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合計市值佔比超75%,佔據板塊主要地位。2023年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整體實現營業收入19,025億元、淨利潤1,669億元,同比分別上升12%、3%。其中,新能源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爲37%、71%,大幅優於板塊平均水平。

一直以來,創業板大力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促進企業抓住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具體措施來看,一方面,是通過技術創新助力企業開闢發展新賽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依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創業板公司從原有產業中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創新產品形態或服務模式。

以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爲例,其基於多年患者數據開發出智能抗運動算法,推出業界首款醫用級穿戴式無線監護系統,在監測患者生命體徵的同時創新性地監測運動時間、靜息時間等健康參數,助力ERAS實施,幫助患者加速術後康復。

通信服務領域,恆實科技亦通過整合現代通信技術和電網調度技術,搭建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推出“虛擬電廠”業務,助力傳統水電站提高發電效率,促進新能源發電消納,對多元電力市場主體進行協調優化,推動電網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則是要素整合促進企業形成競爭新優勢。

爲更好實現用戶價值和企業持續盈利目標,創業板公司對經營的各種內外要素進行大力整合和重組,形成運行高效、獨具競爭力的新優勢。

如電子元件領域,三環集團通過引進和自主研發多種自動化生產設備、改造智能化生產車間,實現車間生產自動上下料、智能檢驗及產品自動分類,極大提升車間作業效率,不斷提高產品生產質量。

再如潤澤科技,其是創業板第一家通過重組方式完成上市的公司。據全國政協委員、潤澤科技董事長周超男介紹,公司上市以後,在規範化管理、人才引進、市場知名度、業務拓展、融資便捷性等各個方面均上了一個大臺階。

“受益於再融資、併購重組、股權激勵三大資本工具以及AI智算時代機遇,潤澤廊坊AIDC智能算力集羣穩步推進,京津冀市場地位愈發穩固,潤澤長三角AIDC智能算力集羣也取得了快速發展,逐漸在長三角區域建立領先優勢,即將成爲公司第二大利潤增長點。”周超男進一步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