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改編微電影 擴大文學影響力

金沙散文作品改編微電影,由上海旺時文化公司總監張心瑜頒獎給泉州師範學院團隊,得獎團隊指導老師吳孟軒(右)恰好是臺籍講師。(主辦單位提供)

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昨天同時頒發兩岸首見的散文作品改編微電影獎項,3部得獎散文面向兩岸大學生徵集改編微電影,擴大在年輕族羣影響力,也讓文學傳播多了另一種可能性

今年7月,首屆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得獎名單公佈後,考慮到疫情影響,頒獎典禮可能無法廣邀臺灣得獎者嘉賓廈門參加。兩岸主辦單位便啓動散文獎作品影視嘗試,希望藉此吸引年輕人閱讀、親近文字作品。

首獎作品《父親回家了》,是臺灣作家何志明的真實故事,在他父親過世多年後,廣東雲浮老家故人之子突然藉來臺旅遊之便,想要登門拜訪。懷着忐忑的心情,何志明與這名陌生人見了面,對方千里迢迢帶來老家的菜餚,說這是何父生前最喜歡的家鄉菜。

兩名「熟悉的陌生人」在旅館中追憶彼此的父親,才知道他們父親曾是最好的朋友。何志明翌年替父親踏上不曾回去的故土,看到父親小時候戲水河灘、住過的老家,揣想當年父親從軍的心路歷程。這段故事被臺灣學生團隊改編成5分鐘微電影,現場播放時引人落淚。

一等獎作品《奶奶和她在臺灣版圖結果核桃樹》,也是河南人李剛的真實生活,從一個孫子角度,看奶奶一生都在等候去臺灣的爺爺。泉州師院學生團隊用閩南場景語言來改編,描繪這掛念半個世紀的情深意切。

在臺讀書香港學生團隊以安徽黃廷洪的《寫戲給母親看》來改編。臺灣很難找到徽劇團,他們拜託廟口演出的野臺歌仔戲團,得以進入後臺演員化妝登場,看演員讀劇本

然後請團隊中的臺灣學生一家人來充當演員,拍出一名老母親對兒子能寫戲的自豪與喜悅,把原著作品中的母親愛子之情,不用語言表達,卻幽幽散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