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從秦漢糾纏到東漢的匈奴──未酬邦國中興之84(朱偉嶽)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遠比步兵還要有優勢,而馬匹的養殖規模更是國家強盛與否的關鍵之一。(示意圖/達志影像)

我們稱近代社會爲現代社會,亦即以商業(含各種工業)爲主的社會,而古華夏中國是以農業爲主的社會。

試看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炎帝乃農業始祖。古之井田制,周朝時的分封,都是農業的表徵。農業社會中成長的人,因被土地不能搬遷所限,一般上都顯得比較保守。但看秦始皇之招賢納士,所用李斯,是楚國人,趙高,是趙國人,徐福,是齊國人。可見秦始皇在用人做事上,已有經理人才不分畛域的僱用水平,這是現代商業社會才普遍存在的態度,竟在兩千多年前出現在華夏中國;而在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沒有裂土封王,而是置郡縣,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都是公共行政上應有之技術性改革,是促進各地人民生活上便利,工作上提高效率的基本處置,使華夏中國這比西部歐洲面積更大、種族更多樣複雜的國家,兩千多年來維持着統一、融合、繁榮的局面,較之今日西歐之歐洲聯盟,頗有不同。

我們常說秦皇(登基時期爲公元前247~210)漢武(登基時期爲公元前141~87),這兩位曾稱雄一世的帝王,是相距不到70年的人物。秦皇漢武時期的國家安全,都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始皇帝於公元前214年,命大將蒙恬發兵數十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失地,並命將燕、趙等長城聯成一片後加長爲萬里長城,使北方遊牧民族不易南下。

到漢武帝時,北方匈奴的威脅並未解除,中國北邊一直受到威脅,使農耕生產的受到嚴重影響。那時楚漢相爭內戰之後國力末復,漢朝乃採和親政策,爭取韜光養晦的時間。從漢高祖劉邦受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時便明白,戰爭中攻擊的實力來源來自馬匹,遊牧民族以牧馬放羊爲生,豈不是天生的軍工複合體,一如今之美利堅合衆國嗎?劉邦脫圍後,不得不採用和親政策,並且下定決心扶植養馬業,因爲他深知「車騎者,天下之武備也!」

劉邦爲了發展騎兵,下令在全國徵收人頭稅和「馬口錢」。故從漢朝初年直到漢文帝、漢景帝之時,鼓勵民間養馬,國家也廣設牧埸養馬,成爲國家重要政策之一。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有牛馬成羣的景象,光是國營的牧埸中,就有40萬匹駿馬,加上西域的優良馬種也引入大漢,一時之間,養馬業達到空前繁榮的發展。假如把馬匹看成是生物性引擎,那把近40年來大陸地區韜光養晦政策下,汽車的電動引擎、艦船各式引擎、航空引擎、航天火箭引擎等都相繼出來,和漢朝初期文景之始時馬匹──生物引搫出現的景像,確有歷史性的相似。

漢朝初期在和親政策之下,並沒有大規模的戰事,但小衝突難免。那時名將李廣(公元前187、179間至前119),他騎戰馬馳騁如飛,箭無虛發,是頗令匈奴一方想侵患漢邊人士頭疼心寒的人物,故稱李廣爲飛將軍。因李廣的出生日期不詳,估計或長漢武帝(公元前156~87.3.29.)20~30歲間。到武帝即位(公元前172年),李廣已是軍隊中較年長人物。

自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擬計誘匈奴攻取馬邑,而殲匈奴主力之戰未果後,雙方都停止了和親面具,採武力對決政策,各自爲各自的生存幸福而戰。

匈奴,存在年代約在公元前4世紀年至公元48年,是亞洲大陸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及漠南(指今內外蒙古戈壁大沙漠之北部及南部地區)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甚至可能是不同民族的聯盟形式體。匈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與中國大陸北部地區。從秦漢一直糾纏到東漢,期間約歷時260年,後匈奴分裂爲二部:即西遷的北匈奴(公元48~93)年,和今東歐的匈牙利可能有點關係;另一爲依附漢朝的南匈奴(公元48~216年)。

這南附的匈奴,和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附近原有的鮮卑、羯、氐、羌諸民族共五族,在華夏國史中稱爲五胡。南匈奴在公元48年依附的漢朝是東漢光武帝建武24年。在東漢之後,華夏中國有魏、蜀、吳三國分立時期,著名的《三國演義》,即羅貫中先生敘述這魏、蜀、吳三國分立時期的故事,其中在赤壁的魏國和蜀、吳舟師聯軍的決戰,是國史中著名的舟師大戰記錄。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