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秦始皇收復故地──未酬邦國中興之81(朱偉嶽)

山東榮城始皇廟。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曾先後兩次到山東榮城築橋立祠﹐觀海祀日。(中新社)

秦始皇姓嬴名政,嬴姓的遠祖是少昊。少昊是遠古時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貴爲「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天皇伏羲之後,據稱少昊生於嬴水之濱(嬴水是今山東濟南市萊蕪區的嬴汶河),而得嬴姓;因少昊能繼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主要活動於今山東省菏澤市一帶,擅於治水、農耕。

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諸侯之一,頗受商朝重視。後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參與了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兒子武庚於殷地爲王,武庚卻趁周武王死後,聯合周朝宗室「三監」反抗周公旦,是爲史稱三監之亂(公元前1042~1039年),被周公東征平定。參與其事的嬴姓部衆,遭到周公姬旦的懲罰,迫使原居住於東方的嬴族西遷至今甘肅南部,淪爲庶民。

周孝王(約公元前950~886年)時期,嬴族善養馬名造父的後代,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爲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爲周王室養馬,並在戍邊對抗西戎。在那個時代,行動的重要動力來源是馬匹,馬匹是生物性的引擎,是古時騎兵及車輛的動力來源,故養馬的重要性或相當於今之車輛製造廠。公元前821年,秦莊公(公元前855~778年)擊敗西戎,被周宣王(約公元前862~782年)封爲西陲大夫,賜以周先祖原來所居的犬丘之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因功被封爲諸侯,又賜封周人發源之地岐山一帶。自此秦國正式成爲周朝的諸侯國。

周平王還下令,秦人如果能趕走戎人,收復的土地就歸他們。秦穆公(前623年)時滅掉了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秦國多位君王都死於討伐西戎之戰,秦人歷代與戎人常年交戰,也造就了秦人的能征善戰,非浪得虛名。秦孝公(公元前382~338年)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國勢更與日俱盛。據2008年7月清華大學收藏「清華簡」的記載,秦人的祖先是居住於東方的華夏部族的一支,即前文所稱爲今山東一帶。

考古發現早期秦文化具有東方色彩,與「清華簡」的研究成果可相互印證,故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爲秦人來自東方而成於西方。而且秦景公大墓的發掘,也證明了秦人乃華夏族裔,其中一個編磬上銘文:「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帝顓頊號高陽,黃帝的孫子,這跟《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秦代統一全國,開展對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往往稱中國人爲「秦人」。秦的發音就是chin,外邦人順口叫成china,China就變成華夏中國的洋文名字了。秦國自稱夏子,把異族稱爲真子。

公元前220年,統一以後的第二年。始皇巡隴西、北地等,目的在鞏固後方。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后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寶雞、岐山、鳳翔等地後歸咸陽。現學術界多認爲秦人的祖先是東夷族,看始皇帝陵墓就坐西面東,秦朝之統一天下,實爲秦人東進故土發展的最終結果。公元前219年,時秦始皇40歲,正青壯年之時,開始向東方巡行。東方固爲戰國時期六國之地,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或何嘗不是700多年前東夷族的故地呢。

天下初定,秦始皇的第一次東方巡行不會是觀光之旅,雖說是巡弋海上,但走陸路的機會可能不少,常有「逢大風」、遇「水波惡」、甚至「風雨暴至,休於樹下」等記載。始皇帝首次回到嬴姓故土,當然要登峰山、泰山封禪,勒石刻碑歌頌功德。秦始皇去了山東半島的蓬萊、煙臺,威海、成山角等地,據說他在那裡看到了海市蜃樓;然後折向琅琊山,那齊國和吳國曾在那海面作舟師大戰之處。而後沿東海到今江蘇的連雲港,登岸後赴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湖南長沙等地,渡洞庭湖,由湖北入陝西武關返回咸陽。沿途那些是陸路、海路、或水路,未見詳細記載,但始皇帝一定坐過海上舟師的旗艦,經歷過海上的巡弋,應爲必然的事。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