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2022年的新常態(楊艾俐)

專家預估2022年通膨飆更兇。(圖/美聯社)

2021年,我觀察世界表現,年度字應該是「等」,經歷2020年的新冠疫情,大勢似乎已定,但大家不敢大意,所以只有接種疫苗,「等」着打疫苗。去年5到10月全臺民衆苦等疫苗,幸好郭臺銘開第一槍捐贈,最後促成臺積電和慈濟合捐,才解決疫苗的燃眉之急。

這段時間臺灣也都在「等」開放,去年5月政府將防疫警戒升到三級,網上廣傳「看好了世界,臺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週內解除三級!」,這反映了臺灣人的樂觀,但也失之天真,甚至坐井觀天。臺灣「等」解除三級警戒,和新加坡選出的年度字「盼」、法國的「熬」是同樣意義。

至於今年的前景,脈絡主要圍繞在新冠肺炎,以及通膨、利率和股市,臺灣更要加上臺海兩岸情勢的變數。

在疫情方面,綜合學者專家和印度神童的預言,與病毒再共存1年是可以想見的。美國公衛專家預測,Omicron變種病毒會使得2022年最初兩個月,確診人數、住院案例及死亡案例同時飆高,但高峰期消退後,生活可望慢慢迴歸正常。

但我們真想回到疫前的生活嗎?也許不是全部,至少網上購物、家居辦公、叫外賣都方便,以前大飯店不屑做外賣,現在在家就可享受名廚大餐;Zoom更是未來不可少的工具,以前1年要見客戶3次,未來只要1次就夠了。

今年的供應鏈仍混亂,將影響企業成本,消費者尤其苦,美國去年民生物品至少漲價20%至30%,物價一旦上漲,就不可能回來。民衆出現通膨預期,就會搶貨或囤貨,這比通膨本身更嚴重。

本來美國聯準會認爲通膨是暫時性的,去年11月聯準會主席鮑爾首度改口,聲明通膨應不是暫時性的,接着在12月15日會議後,宣佈美國「由鬆轉緊」的貨幣政策方向,並公佈自明年起聯邦基金利率將會調升。大多數專家認爲今年股市不可能再像2021年表現得那麼亮麗,資金行情告尾聲。相反地,由於利率提升,資金將轉入風險較低的債市及有配息的股票。

《經濟學人》在年度雙期刊中指出,未來的世界是高風險、高對立、高競爭的社會,大家最好能熟悉這種新常態。其實過去我們也有習慣新常態的經驗,例如2001年911恐攻事件發生後,機場安檢更爲嚴格,之後也沒有回覆以前的寬鬆水準,但並沒有降低人們搭機的頻率。

但「新常態」一詞若密集出現時,常表示大事正要發生,近代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世界大戰、推倒柏林圍牆、網際網路出現等皆是如此。如今,多種新常態同時發生,包括:通膨、氣候變遷、數位貨幣、區域經濟整合等,顯示世界正面臨極大的變化。

至於兩岸情勢方面,2022年臺灣可能是世界最危險的地區之一,民進黨執政的衆多作爲都在走向臺灣獨立,臺海和平難期。去年共機騷擾臺灣空域,平均1天近3架次,現在雙方都認爲是新常態了,只怕一朝擦槍走火,情況將不可收拾。加上中國大陸今年可能會爲失業及經濟成長降低(一般認爲會低於安全線6%)所苦,就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以民族統一爲名,爲遮掩經濟衰退,以統一臺灣來合理化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果真如此,對臺灣來說,就不只是新常態,後果將影響萬世千秋的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