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管理「雜訊」的學問(楊艾俐)

美國官員16日表示,俄羅斯撤軍是不實說法,莫斯科甚至進一步在烏克蘭邊境增兵7000人。圖爲俄羅斯釋出坦克車運回常駐地的畫面。(圖/美聯社、俄羅斯國防部)

現在世界雜訊何其多,看似解放所有資訊,資訊卻如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就蓋不住,對個人、企業、國家都影響甚大,甚至造成個人被凌虐(網路霸凌)、企業決策錯誤、國家方向歪曲。因此不單國家領導人要處理雜訊,個人爲了自己福祉,也要處理雜訊。

最近閱讀《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一書,道出現代人困境,資訊太多,難以分辨何種確實,何種錯誤,尤其在假新聞滿天飛的今天,很難看清楚什麼是雜訊?什麼是實訊?吸收太多雜訊往往會造成系統性的誤差。例如最近媒體最常報導的就是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甚至美英媒體還大肆引用美國政府披露的情報,指俄羅斯預訂在16日進軍烏克蘭。《孫子兵法》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乃兵家必勝之道」,烏克蘭怎可能按公佈的日期出兵?

而烏克蘭之危機無非是歐美與俄羅斯的對決,是要用外交談判解決的,其原因仍是地緣政治變動,東西兩方陣營的大角力,例如俄羅斯要的是烏克蘭延緩參加北約組織,讓北約在歐洲的擴充暫緩,也要前蘇聯集團國家不要太靠近西方。而俄羅斯和中國更有理由聯盟,進一步向歐美顯示其實力,甚至牽涉到臺灣的安危,這些纔是應該探究的主題。

社交媒體臉書、推特、line、Instagram等最多雜訊,資訊、消息、統計都有很多謬誤,尤其是保健消息、政治謠言、名人動態等,越看令人越心亂,有些保健消息還打着最有名望的英格蘭醫學雜誌或哈佛大學名義發表,經過臺灣事實查覈中心查證,有些資訊部分確實,卻不是這些機構所發表的。

企業也運用雜訊來說服消費者,例如暗示拿名牌包纔算有氣質,喝這樣的酒才能算紳士,《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的作者喬治.艾克羅夫指出,本來經濟學是講究供給平衡的學門,但因近來科技、廣告、媒體的影響,已讓企業越來越有機會釣到消費者,呼籲消費者要睜大眼睛,切勿做愚人,爲不良企業所釣。

人們也經常過度吸收傾向於自己愛好的資訊,例如過於樂觀,估計股市會一直漲上去,到現在還把大筆資金投向股市;或企業主認爲自己的產品必定會席捲市場,結果孤掌難鳴,甚至政府及部分人民認爲中國大陸入侵臺灣時,美國會出兵援救,所以兩岸關係壞下去也無妨,結果就會出現政策偏誤。

同樣地,若是太重視短期,就會忽略長期,例如月光族忽略長期儲蓄及投資,致使退休金無着。早在50年前就創造「資訊社會」名詞的管理大師托夫勒在《第三波》一書裡就明確表示,未來的贏家是知道運用、綜合、歸納資訊,爲己所用,而不是資訊越多越好。

網路訊息碎片化,尤其促使雜訊叢生,擾亂判斷力。現代社會需要的是知識工作者,雜訊對累積知識毫無用處,腦的記憶分工作(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接收訊息後,必須分類歸納後儲存於長期記憶,才能成爲知識。看太多雜訊,短期記憶凌亂瑣碎,而且超量儲載,塞滿無用的垃圾資訊,就無法歸類成爲長期記憶,也無法累積成知識。

有知識才有智慧,接着纔有洞見,而智慧和洞見都不能靠滑手機,看社交媒體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