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們爲何頻頻示好迪信通?

文/Alter

去年迪信通第三次衝擊IPO時,業界還是誹聲一片。可僅僅幾個月之後風向已經轉變,從互聯網手機品牌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紛紛向迪信通們拋出了橄欖枝,曾經風靡一時的線下渠道上在經歷陣痛後彷彿迎來了第二春。

渠道商的自我救贖

直到今天關於迪信通的負面新聞仍層出不窮,縱觀其最近幾年的發展軌跡,轉型一詞不絕於耳,和互聯網手機品牌的“握手言和“,從迪信通的角度來講更像是一場自我救贖。

自2011年開始,迪信通連續四年的毛利率一直有減無增,分別爲18.7%、16.6%、13.6%和13.77%,而2014年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補貼力度的增大,而更讓迪信通後怕的還是自身的盈利模式。一般來看,迪信通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幾種。

其一是硬件利潤,作爲國內最大的手機連鎖零售企業,迪信通和華爲、聯想等建立的直髮合作。據透露,依靠2000元左右的智能手機線下分發的利潤空間在400元左右。其二是增值服務,迪信通對運營商的依賴一直衆說紛紜,卻也爲迪信通贏得了通過增值服務盈利的機會,從迪信通2014年財報來看,運營商的服務收入毛利佔比超過25%。其三是APP分發,或許迪信通是繼百度手機助手、應用寶等之後最大的線下APP分發平臺,通過刷機方式爲手機預裝軟件甚至應用包,每部手機價格在十幾塊以上。當然手機維修、個性化等服務也是迪信通的盈利方向。

不過,迪信通的危機早已昭然若揭,先是國美蘇寧後來者居上,手機銷售已大幅趕超了迪信通;而後電商渠道殺氣騰騰,京東天貓、蘇寧等紛紛主推3C產品,從京東618促銷的成績來看,電商渠道的潛力尚未完全挖掘。再者用戶電商購物的習慣業已養成,迪信通等線下渠道很可能成爲電商的體驗中心。此外,迪信通的營收已經受制於運營商的政策,2014年運營商的補貼轉移到渠道上,迪信通盈利明顯好轉,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雖然手機廠商大打價格戰明顯削低了手機的盈利空間,但迪信通依然視之若瑰寶,一則線下加價已成常態,手機廠商們也早已暗許。二則迪信通本身就缺少用戶粘性,互聯網手機的轟炸營銷反而會刺激用戶到店消費。三則智能硬件紛紛走向線下,俗話說家裡有糧心不慌,迪信通顯然不願意錯過每一個機會。

當然,迪信通也在利用自己的線下優勢試水O2O,而互聯網手機和智能硬件本就是靠互聯網渠道而生的,算是從線下走到線上的第一梯隊

折射互聯網渠道技窮

從迪信通最近簽署的合作協議來看,魅族、ZUK、樂視等赫然在列,考慮到手機市場喋喋不休的價格戰和銷量壓力,縱使互聯網渠道千般好,一些手機廠商開始感到技窮。

小米出現的時候人們對小米模式充滿好奇,其性價比策略和飢餓營銷屢試不爽。可當無數個小米出現的時候,互聯網渠道是否已黔驢技窮呢?粗略來講,人們早已對互聯網渠道褒貶不一,互聯網營銷五花八門,但消費者冷靜下來的時候不免思考:我們買的是營銷還是產品。價格廝殺已無底線,而在價格之外對產品的設計和做工要求不斷增大,時常出現各類iPhone變形版本,如此種種。不過這些還只是互聯網渠道的皮肉傷,真正讓手機廠商觸目的還是互聯網渠道日趨下滑的銷售能力。

紅米Note 2爲例,正式發售後雷軍爆料首日銷量80萬臺,打破國產手機的單日銷量紀錄,半個月之後,小米官方又爲我們帶來了半個月銷售150萬臺的好消息,如約而至的還有雷軍放出的紅米 Note 2首月銷售215萬臺的新聞。假使小米的銷量數字屬實,我們在驚歎的同事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小米Note 2的首日銷量超過首月的三分之一,至此之後便呈指數下滑的態勢。其中首日80萬的銷量中有多少進入了黃牛渠道我們不得而知,如此巨大的銷量對小米的供應鏈壓力恐怕是冷暖自知。而對比主要走線下渠道的OPPO R7,單月銷量超過100萬,整體銷量卻在穩定上升。

誠然,線下渠道對於手機廠商而言更理性也更可控,進而實時調整生產計劃,保證銷售的可持續性,從而避免出現飢餓營銷的局面。小米的口碑和2012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顯然後來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不願意走小米的老路

我在《智能穿戴:走在“不雞肋”的路上》一文中談到過智能硬件廠商對線下渠道的青睞,衆籌等平臺不過是智能硬件的練武場,線下渠道恰是鋪貨的關鍵。不難斷定,互聯網渠道被一部分廠商看做是營銷的需要,而醉翁之意再次瞄向了線下市場。

合作的本質還是相互利用

正如前文所講,不管是迪信通等渠道商還是ZUk等手機品牌,在變幻莫測的手機市場無不感受到了絲絲寒意。可從雙方的合作來看,相互利用的因素多於抱團取暖。

首先從迪信通的角度來看,轉型勢在必行,但目前的盈利不得不依靠原先的盈利手段。運營商方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迪信通們需要的是順勢而爲,在產品資源上仍需要迪信通主動爭取。迪信通和魅族達成了20億元的銷售協議,承諾在自己的4000家門店裡銷售樂視手機,並獲得了ZUK的線下獨家銷售權等等。迪信通沒有選擇在一棵樹上吊死,合作也更多的停留在賣貨層面。如果轉型是迪信通的兵馬,和互聯網手機品牌的合作僅僅扮演了糧草的角色,畢竟從廠商手機直接拿貨比黃牛渠道有着更大的利潤。

而對於手機廠商而言,迪信通也不過是佈局線下的一顆棋子。實際上,除了迪信通,蘇寧、國美乃至名不見經傳的渠道商都是手機廠商合作的對象,與此用時也在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比如說小米、魅族等開始在一二線城市開設自己的線下體驗店,爲所謂的O2O買馬招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線下市場根深蒂固的中華酷聯乃至三星蘋果,都開始發力線上渠道,甚至一些廠商的子品牌足以和小米較量一二。互聯網手機品牌向線下進軍也是在增大競爭的砝碼,只不過它們的核心仍在自有渠道建設,而非押寶迪信通。

我們不知道這種相互利用的合作形式能維持多久,至少這種惺惺相惜引來了更多玩家的加入,畢竟在利大於弊的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先退出。

線下渠道確實迎來了第二春,不過這個餡餅會不會落在迪信通手裡還不得而知。迪信通是目前最合適的線下合作伙伴,也是最廉價的合作方式,以後的路怎麼走還需要迪信通們自己掂量。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衆號:spnews

注: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站科技立場。

易語中的》爲本站科技旗下重點打造的專欄作者平臺,歡迎投稿!投稿通道:tougao@service.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