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習會後大陸對臺政策之評議
宋習會後,習近平展現柔軟身段,堅決的表明大陸當局的底線,四不政策(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此外,他並提到真誠希望臺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臺灣同胞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其實具有相當的針對性及時事的迴應性,更重要的,很務實及撇開情緒地面對兩岸關係現階段的情況。
就在反服貿及兩岸監督條例等一連串兩岸協議受到嚴重杯葛及停滯後,大陸可能會檢討爲何給臺灣優惠,但臺灣卻不領情?這當然與臺灣普遍對大陸的認知心態有關,與受利益者的對象感受有關,三中一青顯然將是大陸未來的重點;而臺灣社會反中心態與恐懼瀰漫是不爭的事實,從許多行爲及動作都可見一斑,兩岸互信及認同相當薄弱,都顯現出兩岸交流確實出現一些問題。
宋楚瑜在宋習會中所提到的四個體諒,包括一,多認識和體諒臺灣人民的臺灣意識。二,多認識和體諒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三,多認識和體諒臺灣人民對經濟自主的渴望。四,要多認識和體諒臺灣多元社會的本質);基本上宋四點可圈可點,沒有太大的問題,迴歸臺灣由下而上的民主機制,寄希望與臺灣民意;但仔細深究其內涵,仍有許多概念性問題尚待釐清,充滿的黨際間的情緒,宋主席返臺後,更上媒體專訪直言對於服貿內容就算是五個博士也看不懂,許多談話充滿的不實的情緒,國民黨也給予嚴正的駁斥。
大陸對臺政策是否受到宋楚瑜的看法所影響?仍有待時間觀察。舉例來說,宋楚瑜一再提到臺灣當局應注重公民聲音,是否就等於要照着這些抗議者的訴求去做纔是正道?在臺灣此起彼落風起、雲涌的社會運動與街頭抗爭中,面對法治崩壞、民主失靈、政府失效,大陸可能關注到的是臺灣社會運動的勃興是否會影響兩岸關係?造成兩岸政策受挫?
更大的問題是,少數人的杯葛與破壞是否會使兩岸和平關係發展的大勢受到阻礙?臺灣又該如何因應?從這些事件中,大陸當局自身體驗與解讀臺灣民主發展情況,認定臺灣馬政府的失能及失效,對於公權力伸張的侷限性及未來這股浪潮若延伸到香港、澳門及大陸又該如何處理?但臺灣內部政局不穩絕對會影響兩岸關係進展。
對於宋楚瑜所提之四個體諒,看似無誤然仍有許多弔詭之處。他認爲大陸應當四個體諒,首先,臺灣人民的臺灣意識,其代表的是多數人的臺灣意識還是少數人的臺灣意識,以現階段人人都認爲自己是代表臺灣人的情況,臺灣意識會不會被有心政客利用而轉化爲臺獨意識,透過教育及社會化發展而產生質變與語彙替代?
其次,多認識和體諒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是否會陷入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比較上的情境,藉由制度上的差異來混淆是非價值,把政治差異作爲阻卻兩岸協商談判的理由?
再者,多認識和體諒臺灣人民對經濟自主的渴望,是否回給臺灣自我封閉、走向自我邊緣化的藉口,更爲恐中提供溫牀,因爲臺灣人民對經濟自主而避免對於大陸高依賴度,有助於臺灣自我受限的幫助犯。
另外,認識和體諒臺灣多元社會的本質,兩岸之間目前不缺的是溝通及交流,但臺灣多元社會如何能凝聚臺灣共識?避免流於兩岸各說各話情況?避免產生擴大兩岸一中內涵的差異。助長九二共識歧異。
對於臺灣內部公共政策的爭執、對於臺灣內部朝野角力,坦白說,大陸當局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對於臺灣藍綠間的對抗與衝突,大陸當局多半是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而伴隨在藍綠角力其中的公投議題、法理臺獨的認定、臺灣失序混亂等無政府狀態、別有居心的臺獨與其他民間團體、人士藉由機會達成訴求、混水摸魚等行徑,有可能就會成爲大陸當局所高度關注的焦點。
大陸對臺政策,在國臺辦最近記者會中,一再強調「四個不會」:
1.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時代潮流,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選擇。事實證明,這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大陸將排除一切干擾,堅定不移地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 這些年來,大陸採取了一系列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務實措施,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維護了民族整體利益,今後大陸將繼續推行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使更多的臺灣各階層民衆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受益。
3. 兩岸同胞一家親。雖然由於不同的歷史遭遇和現實狀況,難免有隔膜,但兩岸畢竟是一家人,血脈相連、命運與共,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大陸將繼續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衆的接觸面,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爲兩岸同胞加深理解、融洽感情、增進互信創造條件。
4. 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大陸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
值得臺灣高度留意的是,除「四個不會」外,大陸當局其他對臺政策部分是否會有所調整?「四個不會」是大陸當局一貫的對臺政策,這是大陸無法動搖的底線;然而,是否意味其他都充滿想像與調整的空間,值得我國相關單位研議。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