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十天泡好糯米 山西臨縣前青塘村師傅單日包糉過千個

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在我們這兒,包糉子糯米,至少須提前10天浸泡,現階段葦葉用的也是今年的鮮葉。”來自前青塘村的蜜糉是山西呂梁臨縣特產,在村民劉豔峰看來,家鄉的糉子包得講究,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清香味道。新京報記者獲悉,端午期間,在前青塘村,包糉師傅們手中最是不得閒,手藝成熟的老師傅在一天14個小時加班加點工作中,可包糉達1300個。這些來自小村落的蜜糉,通過物流發至村外,供應着山西,甚至是外省的端午餐桌

每個糉子被控制在140克左右。受訪者供圖

葦葉飄香 一片蘆葦帶動整片村莊

有人把前青塘村稱作黃土高坡上的魚米之鄉。地處山西呂梁,臨縣的前青塘村沒有礦,卻有隻有能在江南尋得的池塘蘆葦、稻穀魚香。前青塘村的地勢平坦開闊,清泉光顧這裡,爲村莊帶來了豐富水資源,除了村莊的稻穀雜糧因這水源而生,400畝蘆葦田孕育出的寬厚清香的蘆葦,也在近些年成爲了前青塘村的又一張名片

每年端午時節,在山西呂梁市臨縣,糉子的香味都會瀰漫整個縣城。要問這糉香從何而來,順着香氣就可以找到縣城8公里外的安業鄉前青塘村。成捆的蘆葦倚着牆或是被老鄉晾曬在地上,遊人步行間,“糉子”的招牌處處可見,由青墨色的蘆葦傳來的清香,也伴隨在一呼一吸之間。

前青塘村的蘆葦田。受訪者供圖

憑藉着一片望不穿的蘆葦蕩,葦葉成爲了村莊的特產,包糉子也是前青塘村民的強項。劉豔峰是青塘糉合成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告訴新京報記者,隨着2015年,村裡辦起糉子廠,這糉子和葦葉的香氣就慢慢傳到了村外、甚至外省,“我們這裡,端午節的葦葉供不應求,村裡也是家家戶戶會包糉,村裡的糉子作坊就有幾十家。”

日產千斤糉 糯米浸泡已十天

劉豔峰家的糉廠開得不算早,但也靠着前青塘村的名氣以及好口碑,獲得了來自山西省內各個地方的不少訂單

在劉豔峰看來,這自家糉和其他產地糉子的不同之處全在這葦葉和糯米上,每一粒糯米在被包裹在葦葉中前,都經歷至少10天的浸泡。“我們的葦葉韌性好,自帶清香,即便是從冷庫裡拿出來的頭一年的葦葉,也能聞見葉子上的清香味。而我們選的糯米,也是至少從包糉子前10天開始準備。”

爲準備端午期間的糉子,約在十來天前,糉廠就準備好了近千斤的大米,“一袋大米48斤,我們一般要準備二十多袋。”在劉豔峰看來,泡米是個慢功夫,容不得催促,只有讓糯米喝飽了水,纔不會在後期辜負了葦葉的清香,這清香能沁入糯米中,也能沁入食客口腔心田

加班加點 工廠日供糉子萬餘個

進入六月,劉豔峰家的糉廠越來越忙,每天12個包糉子的師傅加班加點,從早七點工作到晚上九十點鐘,日產糉子萬餘個,比平時多包了近一倍。“12個師傅都來自本村,老師傅居多。”

劉豔峰說,端午節前,廠裡要想找工人算是一件難事,村裡家家戶戶包糉子,缺人手,爲了請到老師傅,工錢開價不低,“一天工錢大概能給到四五百塊,老師傅糉子包得熟練,單人一天包1300個左右不成問題。”

端午糉子擺滿倉庫。受訪者供圖

單人單日,包糉1300個,按照每天工作14個小時計算,師傅們平均不到40秒即可包好一枚糉子。在師傅跟前,都有一小檯秤,按劉豔峰的話說,廠裡的糉子單個規格爲140克,老師傅們的手既快又準。

但話說回來,糉子包得這麼多,都能賣出去嗎?

“最近兩天的貨都已經被預訂完了,多是銷往山西境內的其他地方,端午節後的訂單我們目前也接到了一些。”

劉豔峰告訴新京報記者,家鄉的糉子並不愁賣,即使不在端午假期,糉子也不愁銷路。“最近一兩年,村裡開始發展鄉村旅遊,我們村也成爲了附近遠近聞名的特色古村落,每天都有不少人到村裡觀光,週末人數更多,糉子就成爲了遊客們的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