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發燒友癡迷中國Hi-Fi耳機:好聽又便宜

(原標題:The wonderful world of Chinese hi-fi)

本站科技訊11月10日消息,據外媒報道,中國Hi-Fi耳機外國發燒友中流行。這些中國耳機的品牌雖然鮮爲人知,但由於完整供應鏈,它們也可以採用知名大廠的配件,同時省去了各類營銷市場費用,打造出音質好又便宜的產品

以下是翻譯內容

購買新耳機時,大多數外國人可能會去亞馬遜網站或蘋果零售店進行篩選。不過,也有少數人出現在Head-Fi這個全球最大Hi-Fi耳機論壇上,他們會就平衡電樞(動鐵)和動圈式驅動單元等發表很有見地的評論,並測試他們的設備製作頻率圖。

不過,作爲發燒友文化的癡迷者,這些人越來越多地關注各種各樣鮮爲人知的中國品牌耳機,它們的價格通常不到175元,僅相當於一個比薩餅。這些人通過全球速賣通購買這些耳機,然後在博客和YouTube上撰寫詳盡的研究和性能評論,並就利弊展開無休止的辯論

鮮爲人知價格低質量能有保證?

在網上,這種現象被稱爲“Chi-fi”,即“Chinese”和“high-fidelity”的混搭,它們通常被用來指代便攜式音頻設備,實際上幾乎都是耳機,包括類似AirPod的以及入耳式監聽耳機(IEM)。這些設備基本上都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生產的。當你在亞馬遜上搜索時,往往會發現許多從未聽說過的中國品牌,但這可能是你進入這個奇怪“影子市場”的轉折點。

這些公司的名字都很簡單,有時候甚至令人感到困惑,但耳機價格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作爲理性的消費者,很多人可能認爲四五十元的耳機不可能太好。但事實上,中國或許爲提供了最好的Hi-Fi耳機。如果品牌不爲人所知,價格又低得離奇,但產品質量和功能卻好得驚人,這會讓人有何感想?

YouTube網紅Lachlan Tsang說:“我第一次聽到Chi-Fi這個詞是在兩三年前,有點兒流行語的味道。”Lachlan Tsang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家高端音響商店工作

與朋友經營專注於中國音響產品網站Accessible Audio的中國香港人Alfred Lee表示:“大約在2010年,這類耳機只出現在淘寶上,現在卻隨處可見。”

“Chi-Fi”在2015年末首次出現在Reddit上,但這個概念在那之前已經存在了幾年。這些品牌有很多古怪的名字,比如TIN Audio、Yinyoo和Revonext,有的則是用字母組成的,如KZ、BQEYZ和QDC等。價格各有不同,但令大部分人着迷的地方集中在非常便宜的產品上。它們的製造質量參差不齊,配件有限,售後服務基本不存在。

大多數名牌音響公司實際上都在中國製造產品,因爲在價格上佔據着優勢。設備、專業知識和原材料的集中造就了許多半DIY電子製造的熱點地區,最著名的就是深圳,在那裡你可以買到塑料耳機外殼電線驅動器以及所有制造耳機需要的所有部件。

深圳和其他類似的中國城市是這些無名公司的完美誕生地。每個品牌的起源故事都有點兒不同。有些公司開始時是原始設備製造商,這意味着他們實際上爲Beats等品牌代工產品。音頻工程顧問邁克·克拉斯科(Mike Klasco)表示:“其中有些製造商最初只是貿易公司,有些則爲其他品牌提供工程支持。”

由於相關的組件,比如電線、外殼、驅動器以及芯片價格都相對便宜,因此成品耳機的質量很難保證。對於耳機來說,組件的質量直接攸關整體產品的質量。耳機內微型揚聲器隔膜價格可能低至0.3元,而有鑽石塗層的隔膜價格卻高達28元。如果你有頂級驅動程序和芯片,你的產品聽起來會很好,即使構建質量有點兒差。

進入門檻低,一輛麪包車一瓶膠水足以

人們對音響設備關心程度,與他們對深圳其他電子產品的關心程度不同。沒有人會花幾天時間爲他們的汽車挑選最好的便攜式電池充電器、USB電線或智能手機支架。這些都是功能界限十分清楚的組件:它們要麼工作,要麼不工作。音頻則是不同的。好壞之間有更廣泛的範圍,有時尚和設計方面的顧慮,不同的用例,不同的品牌組合。而且由於大多數客戶沒有時間或金錢來測試每個品牌,因此我們大多數人最終都依賴於知名品牌。

當然,優質品牌也意味着售價更高。克拉斯科說:“百思買可能會提高50%的售價。”對於名牌音頻公司來說,成本來自廣泛的測試、設計、營銷、員工開銷、包裝、運輸以及從製造商到批發商再到零售商的多次攤派。

但中國品牌剔除了所有這些成本,只有那些最大、最有野心的公司纔會費心於建設網站,大多數公司在全球速賣通上只有簡單的供應商頁面。其中有些公司從森海塞爾和Beats供貨商那裡購買驅動器。

這些相同的驅動器,或者至少是非常相似的驅動器,也可以在Ultimate ears IEM中找到,其價格爲數百甚至數千美元。製造驅動器的工廠不關心它們被賣給了誰,他們保持特定的質量水平,因爲他們的客戶理解這一點。一旦找到了零件來源,把它們組裝起來一點兒都不貴。克拉斯科說:“如果你有一輛麪包車和一瓶膠水,你就可以進入這個行業。”

有時候,你最終得到的是一款擁有令人震驚的、配有高端內飾的耳機,這意味着一家基本上沒有營銷開銷的公司卻生產出音質極佳的耳機。如果有人能找到他們的東西,這些公司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

很難說這個過程涉及到了多少知識產權的問題。但克拉斯科表示,大多數公司都會很樂意允許他參觀,而且他經常發現,他們正在做與大公司相同的事情:從製造組件的工廠購買組件,組裝成品,然後銷售出去。當然,這個市場有時候也會涌現出設計靈感,有時候甚至大公司也能受到啓發。

社區充滿活力,在“垃圾”中篩選“寶石

有時候,即使是小製造商,也可以通過積累足夠的追隨者,從而跨越到傳統的零售渠道中,它們僱傭客戶服務人員、網站設計師、質量控制人員,以及更成熟公司擁有的所有其他人員。最著名的例子是Anker,它開始生產筆記本電腦的替換電池,然後轉向生產便攜式電池充電器。在短短几年內,他們已經成爲全球公認的品牌。

有些中國Hi-Fi耳機公司也有這種潛力,比如飛傲(Fiio)和海菲曼(HiFiMan),這兩家公司都有介紹自己產品的實際網站。克拉斯科實際上對HiFiMan被列入無名品牌名單感到憤怒,該公司最初只是非常小的中國製造商,但出人意料地在幾個產品上取得了成功,並迅速崛起。克拉斯科說:“HiFiMan根本不是無名品牌,他們發佈了許多非常昂貴而複雜的東西。”Fiio也得到了許多主流媒體的好評。

但對於大多數中國Hi-Fi耳機愛好者來說,最令人興奮的是“狩獵”。他們喜歡在“垃圾”中篩選,希望找到“珍貴的寶石”,比如價值25美元、有棱角的紅色金屬IEM,其設計靈感來自於更大的公司,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的音質聽起來與售價500美元的IEM幾乎沒有分別。Lachlan Tsang指出:“這是來自這些匿名工廠的產品,品牌故事被這個關於中國製造的普通小故事所取代。”

一款全新中國產Hi-Fi耳機的發佈可以在論壇上引發激烈的辯論。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公司似乎完全沒有做好準備,根本沒想到自己手中竟然會誕生如此熱門的產品。這並不是因爲他們認爲自己發佈的是垃圾產品,而是因爲競爭如此激烈,他們的資源又如此之少,以至於他們在荷蘭、美國或德國的銷售額似乎不太可能突然飆升。

有些深度評論網站專門關注中國的Hi-Fi耳機品牌,如AudioBudget。音頻論壇Head-Fi上最長的帖子也是關於“Chi-fi”的,另有超過4.8萬條相關帖子。雖然跟帖數並不是真正公平的衡量標準。但可以看出,這個社區充滿了活力,各種派別都在爭論諸如V形和U形的優劣,如何最好地堵塞某些IEM中的小通風口以獲得增強的低音,或者哪些售後硅膠頭是最好的。發燒友們喜歡這樣的爭論。

隨着源源不斷新鮮而又實惠的產品涌現,中國的Hi-Fi耳機品牌提供了許多全新的話題。對於這些論壇用戶中的許多人來說,經典的發燒友裝備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範圍。CNET評論的頂級耳機售價爲2400美元,而高端揚聲器的成本通常高達六七萬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設備顯得有些高不可攀,即使是那些對音頻質量非常着迷的人也是如此。然而,中國Hi-Fi音響熱潮給了他們高端體驗的機會,這在以前從未真正發生過。

即使是製作這些頻率圖的設備也變得更加實惠了。MiniDSP製造一款大約200美元的產品,基本上就是一對配着麥克風的人造耳朵,但它完全可以勝任當前的工作。這種設備過去要花費數萬美元購買。現在仍然是,而且更好,但就像廉價耳機的洪流一樣,MiniDSP能力超強,稍有點兒怪異,但所有人都買得起。

考慮到所有這些廉價的新玩具,人們對它們有點兒癡迷是可以理解的。Alfred Lee稱:“很容易進入這個行業,你只是需要不斷嘗試。對於Chi-Fi來說,只需花費20美元就可得到不一樣的體驗,爲什麼不去試試呢?” (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