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醫學院推廣遺體捐獻理念 青年志願者涵養利國利民情懷

“我不知道您是誰,但我知道您爲了誰,您爲醫學獻身,讓我們全面、直接瞭解人體結構。每一次觸摸您的骨骼,找尋您的血管,都會讓我銘記一生。我一定會用您教我的知識去拯救更多生命,不辜負您的良苦用心……”

每次讀到學生們寫給“大體老師”(醫學界遺體捐獻者的尊稱――記者注)的感謝信皖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黨支部書記丁豔霞都會感動、流淚。

這是該校所有醫學專業學子必經的感恩課程――人體局部解剖學實驗的課後作業,寫一封帶有真情實感的感謝信。

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皖南醫學院接受站(以下簡稱“接受站”)設在皖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由人體解剖學實驗實訓中心負責工作。2005年以來,接受站建立了捐獻者的檔案和數據庫,制訂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皖南醫學院接受站工作細則》等文件,截至2020年年底,已接受206人捐獻的遺體。

該校特別建立網上祭奠館,常態化開展緬懷活動,號召更多志願者加入宣傳遺體捐獻的隊伍,讓青年學子感恩無語良師,引導他們堅定職業道路。

在接受站內,有太多感人事例

馬鞍山市當塗一中教師章毓慶生前辦理遺體捐獻登記時說,“其實,人死了之後,身體對本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捐獻可延續他人生命,利人、利己、利民族。從現在開始,我更要注意健康,保護好身體‘零件’。”她的老伴胡傳驊也捐獻了遺體。

餘翔黃山市屯溪第五中學學生,身患惡性疾病,懂事的他,家中雖然貧困,但他樂觀開朗,在彌留之際,許下捐獻眼角膜遺願……

這些事例,都成爲該校對青年學生“入學第一課教育的鮮活素材。

“參觀接受站、人體標本館,參與遺體告別儀式,這不僅是技能教學,也是針對青年學子的感恩教育、思政教育。”丁豔霞介紹,接受站還將和團委聯合打造“遺體捐獻宣傳宣講團”,吸納大二的黨員、預備黨員學生加入,向剛入學的學弟學妹宣講。

在接受站樓道牆壁上,掛着一幅幅宣傳遺體捐獻流程和意義的漫畫,這是該校青年教師陶宜楠帶領學生歷時一學期完成的作品,打造遺體捐獻走廊文化。

皖南醫學院校團委還指導成立紅十字會學生分會社團。很多醫學專業學生受到醫學精神感召,志願加入,爲宣傳遺體捐獻貢獻力量

社團指導老師、該校人體解剖學實驗實訓中心副主任李強介紹,學生志願者需要經過專業培訓,包括學會講解、傾聽。很多老人在諮詢遺體捐獻流程之前,會先在電話裡說上幾個小時,說自己爲什麼要捐獻,甚至說一生的經歷。“能夠堅持下來、用心做事的志願者,都是深深熱愛這個行業的人。”

讓紅十字會學生分會會長、2019級製藥專業學生鮑辰鑫印象深刻的是志願服務隊進社區義診的場景:大家帶上遺體捐獻宣傳冊策劃書和印有接受站聯繫方式的環保袋,找機會和排隊量血壓的居民說上幾句。

“我們先開展量血壓等健康體檢活動,在義診間隙,志願者宣傳遺體捐獻的意義,如果有人感興趣,順着往下聊具體的辦理流程。”讓鮑辰鑫欣慰的是,很多人很願意帶登記單回家和家人商量。

他曾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老人在量血壓時看到宣傳冊,一把拿過去看了起來。鮑辰鑫耐心地向老人講解遺體捐獻的意義,並把宣傳冊送給她,留下聯繫方式。

還有一位罹患胰腺癌10年的老大爺對鮑辰鑫說:“人去世以後,與其將遺體化成灰,還不如捐出去幫助更多人。”

紅十字會學生分會團支書、2019級臨牀醫學專業學生盧雅鑫第一次去社區宣傳遺體捐獻時,缺乏經驗,上來直接發宣傳單。結果很多人很抗拒,聽到以後轉身就走。

“也許宣傳不會立馬見效,至少先讓對方認識到捐獻的意義。”盧雅鑫耐下心來,和小夥伴交流技巧,慢慢學會了和老人溝通。

結合志願服務經驗,她還琢磨打造“互聯網+”創業項目,搭建以宣傳遺體捐獻知識爲主的微信公衆號,並投放醫學科普、急救知識等。

當她和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很多人都表示認可。4月,一支包括口腔、影像、臨牀等專業學生的8人團隊應運而生。課下,團隊討論項目計劃書,校團委和接受站則指導學生收集、整合資料。目前,創業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通訊員 饒婷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