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中美安克拉治過招折射出博弈態勢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左)22日抵達廣西桂林,大陸外長王毅(右)以手肘相碰表示歡迎。(圖/美聯社

觀察評估中美阿拉斯加2+2高官會,不能停留在罕見的開場白激烈舌戰階段,而要看會談的整個情況和結果,還要結合會談前後發生的事情做綜合研判。筆者以爲,這場重要對話總體上是符合預期的,儘管開幕式發生了激烈交鋒,出現了溢出劇本戲劇性場面,給外界氣氛緊張、可能談崩的印象,但考慮到閉門會議環節對話議題廣泛,還是有些成果的,因而是有益的和建設性的。

一是首次會談的雙方各自表達了基本立場、主要關切和優先事項,達到了相互瞭解的目的。二是雙方同意不衝突不對抗,繼續開展平等廣泛對話,實則是確立了繼續溝通的基本框架。三是就雙邊外交往來和人員往來便利化達成了一致。四是儘管存在重大分歧,但雙方有合作應對地區與全球問題意願。五是舌戰止於開場階段,雙方沒有走到不歡而散的地步,後續不排除中美元首會晤(視頻)的可能性,因爲雙方都把兩國元首通話所表達的意旨當做旗號,保留了後續對話和改善關係的空間。

中美2+2會談是中美過招的第一回合,美方小受挫折,雙方都有斬獲。美方的挫折一是場面有傷大雅,二是表現略顯稚嫩。中方的斬獲一是彰顯形象,二是穩住局面;美方的斬獲是處處討得了盟友的歡心。美方表示,回去後認真評估,進一步確定政策,準備第打二回合。中方則是不虛此行,得以按計劃步步推進。

此役過後,後續較量可以想像,美方可能由此變得總體上比較謹慎但堅定、溫和但有韌性,但也可能在國內壓力下繼續保持強硬姿態,不因安克拉治遭遇戰而有所收斂或退縮。在中國方面,可能猶如新中國憑藉日內瓦會議登上國際舞臺一樣,中國外交真的在阿拉斯加開啓了平視世界的時代。

不過,中美博弈的基本模式仍是鬥而不破。較之美俄之間激烈的冷對抗,中美博弈算是弱冷對抗。作爲一種競爭和對抗方式,美方還會主動進攻,中方也會毫不客氣地抵擋甚至反擊。但這種對抗應該是可預料與可控的,甚至是程式化象徵性的,其規模會縮小、烈度將遞減、意涵會改變。

值得注意和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第一,儘管美方小受挫折,但從價值觀出發,恐怕難改舊習,不會放棄居高臨下,還會主動挑事和敲打,繼續把干涉中國內政作爲其優勢的展現和得力的工具。中方也一定會理直氣壯地反擊美方拿人權主權霸道行爲,更多地批判美方自身的人權、種族、社會痼疾,同時應對美方打臺灣牌、插手香港事務、盯住新疆問題。

第二,中方邀請俄羅斯外長到桂林會晤王毅並發表聯合聲明,頗有形成與阿拉斯加較量強烈對照的意味,這在美俄關係因拜登稱普京爲「殺手」而招致俄方召回駐美大使的情況下,帶有共同應對美方的色彩。事實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分量真夠美方掂量的,試問美方敢不敢、願不願同時對付兩大強手,從而把自己變成當年以一己之力與美中兩強對陣,最後被拖垮的蘇聯?

第三,美外交佈局的重點是結盟對抗或圍困中方,但其盟友需要經濟發展與戰略平衡,不會完全聽命於美方,中方也會具體區別對待,以收分化瓦解功效,且從已誕生的17國反制裁聯盟來看,未來中方可能與友好國家結成非典型聯盟,來有效抗衡美方拉起的民主自由價值聯盟。

第四,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氣候問題等棘手的國際難題上,美國都需要中國的協助或配合,雙邊關係搞僵的話,也就一籌莫展了。所以,中美矛盾不少、競爭激烈、時有對抗,但絕不會走到徹底破裂、覆水難收的地步。

(作者爲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