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學區房“退熱”不僅與房地產行業有關

3月29日,《財新週刊》的一篇封面報道,將目光對準爭議重重的“學區房”市場。據報道,從3月20日起,上海地區的房地產中介已將平臺上的“學區房”信息全面下線,“價位虛高”的房源無法通過房管部門的審覈查驗。多家主要房地產中介機構共同承諾:不使用“學區房”字眼推介房源,同時停用了“升學率”“對口”“名額未用”等宣傳話術。除了上海以外,北京也有類似動作

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論是對子女教育極度上心的家長,還是希望從中套取利潤投機客,都對學區房趨之若鶩。有關部門制止“學區房”概念持續惡炒,顯然不可能輕輕鬆鬆,而必須準備打一場扭轉公衆觀念的“監管硬仗”。

學區房的問題,從來都不單純是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一間普通房子,一旦鍍上“學區”的金,價格就能大漲,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學區房的價格不僅取決於房產本身的居住價值,更來自於用房子給學齡兒童“佔位”的價值。在公衆普遍重視子女教育的社會環境中,這必然導致“優質學區”的房價大幅上漲。從市場監管角度看,這是房價“虛高”的明證,但在那些爲子女教育焦慮不已的購房者看來,這樣的價格浮動,是其需求的外化表現。

結果上看,“學區房”概念“高燒不退”,不論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多少熱度,其對教育公平的損害都不容小覷。那些有錢買、買得到學區房的人,當然會爲自己搶到了稀缺教育資源而高興,但是,對那些經濟實力不足以加入“炒房戰局”的家庭而言,其中的不公不言而喻。“學區房”越是受到追捧,基礎教育資源便越傾向於“按財富分配”,嚴重違背了“劃片入學”“就近入學”政策的初衷。

在許多一線、二線城市,“學區房”都有獨立於整體行情之外,異軍突起、獨自走高的表現。在“房住不炒”的綱領之下,各地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圖穩定房價,遏制投機交易,使房屋價格迴歸其居住價值。然而,學區房的存在,使正在走向平穩的市場繼續發生波動

面對學區房對教育公平與房地產市場兩方面的影響,設法爲“學區房”概念祛魅,消除附着在學區房身上的額外價值,無疑很有必要。學區房因學位”而產生的溢價,寄生於“就近入學”政策。對此,有關部門還應在通過調控手段控制學區房市場熱度的同時,儘快完善學區劃分方式,堵住漏洞,從而“釜底抽薪”,徹底化解“學區房”的困局

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劃片入學”“就近入學”,而不是帶有競爭性質的入學選拔,其目的就是推動實現義務教育的普惠和公平。但是,在實現這一目標之前,不同學校、不同學區的教育水平必然存在差異。對此,有關部門不能原地“坐等”,而應主動有所作爲。例如,推廣“多校劃片”,即便一個家庭買到了離名校很近的房子,還有可能被劃分到同一組別的其他學校,而那些原本住在“差學區”的孩子,也有進入附近名校就讀的機會。各地還應結合本地情況積極試行探索,從而尋求讓學區房徹底“退熱”。(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