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充滿謎團

回顧唐鳳的零到十四歲,這段與父母親互動最多的人生,可以說,唐鳳在大多數時候,對父母親來說,都是一個謎。而解謎的過程,曾經讓整個家庭差點崩解。(示意圖/shutterstock)

二○二○年,新型冠狀病毒襲擊各國,成爲舉世災難。在普世的恐慌中,那些能夠提出對策來保護人們的專家,跨越國界,成爲世人注目的焦點。臺灣天才 IT 大臣唐鳳,因爲口罩地圖 App,成爲媒體熱門人物,就這樣來到日本人的眼前。

在二○一六年,以三十五歲之齡,成爲臺灣 IT 大臣的唐鳳,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

傳說她 IQ 一八○,學歷卻只有國中。傳說她有黑客(hacker)DNA,是隨時能出手寫下程式的高手。傳說她是矽谷創業家,也是比特幣富豪。傳說她曾經擔任蘋果電腦 Siri 顧問,也坦然表達自己是跨性別者。

在二○一九年,她入選知名美國外交雜誌(Foreign Policy )全球百大思想家(100 global thinkers)的行列。她思考敏捷,中英文流利,往往能以意外的角度觀看世界,以深入的剖析解讀人心。這些特質,也讓她成爲全球媒體寵兒。

新冠肺炎期間,有多家國際媒體訪問她,求教臺灣的防疫策略,她總是在幾分鐘時間內就講出重點。近期訪問過她的《WIRED》雜誌,說她回答問題時,「展現出驚人的聰明。」

人們總是對天才感到好奇。起初,有人問起她的智商到底有多高,她總是很耐心地迴應:「求學時期,學校幫我做過三次測試,每次都是最高的那個等級一六○。意思是至少一六○,但不知道確切是多少。」到後來,她也會補充:「在網際網路時代,其實每個人都是智商一八○。」

小學一年級時解出九元一次方程式的她,很早就被學校鑑定爲天才兒童。但是,此後她的人生並沒有一帆風順,反而是處處面臨考驗。如果不是她和家人最後找出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關於唐鳳,可能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了。

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世界上,具有黑客技術的天才應該不少,到底是什麼因素,讓唐鳳活出了跟別人不同的人生呢?

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出現了達文西這樣的人。有一次他爲了要找工作,寫了一封求職信給未來可能的老闆,信上面寫着:「我會造橋,也剛好會畫畫。」意思是說,他是工程師,也剛好是畫家。正是這樣融合不同專業特質的「文藝復興人」,爲人類歷史寫下了瑰麗璀璨的篇章。

就像達文西造橋跨越河流兩岸,唐鳳在人生中,也不斷跨越現實中的種種界線。她曾經是男性,如今也是女性。她雖然在臺北出生,但足跡跨越許多城市。她能寫程式,也熱愛寫詩

親耳聆聽唐鳳朗誦詩句,是動人的片刻。對唐鳳來說,不論她如何喜愛科技和網路,她的心中總是有詩句。她從小學就熱愛寫詩,甚至,在就任 IT 大臣工作之時,有中外媒體問到「你的工作在做什麼?」時,她寫了一首中英對照的詩作爲答案,讓別人一聽就懂。

另有一次,她應媒體的邀約,完整地以英文一字一字朗讀了加拿大詩人兼歌手柯漢(Leonard

Cohen)的《come healing》:「枝枒的渴望,是將嫩芽提拔,動脈的渴望,是將血管淨化……」她微微瞇起眼睛,沉浸在詩裡的想像,臉上盡是平安祥和,把聽者帶入一個身心與之共感的境界。

她曾經說,即使幾年前她參與太陽花運動時,在那樣喧鬧的現場,只要想起這首詩,就能立刻平靜下來,不跟着現實躁動。或許,既是黑客,又是詩人,才造就瞭如此與衆不同的唐鳳吧。

【精彩書摘

天才一旦出現在凡間,總是令人仰慕。當三十五歲的唐鳳在二○一六年以數位政委的身分出現時, 媒體的聚光燈除了涌向她,也涌向她的父母。所有人都想知道,到底如何要教養出這樣一位天才?

如果回顧唐鳳的零到十四歲,這段與父母親互動最多的人生,可以說,唐鳳在大多數時候,對父母親來說,都是一個謎。而解謎的過程,曾經讓整個家庭差點崩解。

面對這個充滿謎團生命,這對父母親不論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或是從教養書上,都無法找到應對的答案。

唐鳳升上二年級之前,學校已經透過資優測驗,辨識出她的智商是等級最高的分數。學校來了一封信,詢問唐鳳的爸媽,二年級以後,要不要轉去有資優班的學校呢?

因爲唐鳳覺得原來的班級有點無聊了,所以,跟媽媽討論後,兩人心想,轉學去嘗試新環境也不錯。沒想到,進入新學校資優班後最大的挑戰不是功課,而是其他的事。

她在學校的資優班當班長,功課很好。但是因爲資優班的家長喜歡拿孩子成績互相比較,有些孩子們因此開始忌妒成績好的同學。曾經有一次,有一位拿不到第一名就會被爸爸打的同學,憤憤不平地對說他說:「你爲什麼不死掉?如果你死了,我就是最好的了。」

同學帶給她壓力,老師也是,因爲有些老師會懲罰學生。

她曾因爲忘記帶手帕、衛生紙去學校,被老師懲罰。上了三年級,她被選上班長,在上自然科時, 因爲班上秩序不好,老師要全班閉眼罰站,她偷偷睜開眼被老師發現,結果,因爲她是班長還違

規,被老師用掃把打了一頓。

本來她很喜歡的音樂課,換了老師之後,那位老師會拿着「像教室木頭椅腿」一樣粗的棍子打人。當班長的她,被老師要求要維護班上的秩序,老師叫她把違規同學的名字記在黑板上,那些同學

就會被老師處罰。她回家後跟媽媽說:「同學們都恨我,下課跑來揍我,我好難過。」

有一天,資優班的老師發下一張考卷,要同學們在二十分鐘之內做完,老師隨後離開教室。唐鳳早早就做完了。但有做不出來的同學,伸手過來搶她的考卷,要看她的答案。她不想讓同學看, 拿着考卷逃跑,四、五個同學追在後面,她一不小心摔在地上,其中一個同學追上來,使盡全身力氣對她踢了一腳,她撞到牆,昏了過去。

媽媽把她帶回家之後,在洗澡時掀開她的衣服一看,肚子那裡有一大塊瘀青,可見當時同學踢她的力道有多大。

這只是她漫長學校生涯中的一天。這一年,她常常在半夜做惡夢,哭着醒來。有好幾次透露出想

要自殺的念頭。她常常請假,沒有去上學的日子,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看書、發呆。後來, 她終於跟媽媽說:「我不要去上學。」

在那個年代,家裡有一個拒學的孩子,就像丟下一個摧毀平靜的手榴彈,既定的常識與規矩,都被炸得粉碎。唐鳳的母親,看到孩子被學校生活壓迫到想自殺,立即決定支持孩子轉學。

唐鳳轉北市指南山區一所迷你小學。在山區小學雖然較爲友善,但是無法滿足唐鳳的學習需要。唐鳳母親必須另外幫唐鳳尋找學習資源,甚至,支持唐鳳部分時間在家自學。

可是,這樣的相挺,不但學校的老師不以爲然,連家人都不斷質疑。從唐鳳的爸爸、祖父、祖母、姑姑到叔叔,沒有一個人支持。

受到最大沖擊的是父親光華。唐光華曾經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涯中,學校老師爲了讓學生考上好學校,不惜用體罰逼迫他們拿出更好的成績,他至今無法忘記在教室裡出現的場景,老師用木條打同學屁股發出巨大的聲音,空氣中充滿恐懼和不安。

直到大學,他碰到充滿智慧的老師,才真正享受到求知的快樂,如此純淨美妙、觸動心靈。那時唐光華每天沉浸在尼采、齊克果、卡繆等哲學巨匠的著作之中,「從那時候,自由就成爲我最堅持的價值。」

所以,他相信任何年紀的孩子,只要經過適當的引導,都應當領略這種知性之美。

唐光華不用威權或體罰對待孩子。在三歲以前,唐鳳跟爸爸之間有一種神秘的儀式。每天爸爸上班時,唐鳳會慎重其事地拿着一塊小石頭,交到爸爸手上。而唐光華也會莊重地收下她的託付, 放在口袋裡,然後邁步走出家門。這個旁人不解的儀式,兩人持續了很久。彷彿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把自己的心託付給父親,讓父親爲她去探索外面的世界,爲她帶回見聞

唐鳳幼稚園時,唐光華常常牽着她的手,一邊散步一邊跟她談論蘇格拉底、因式分解、矛盾集錦

數學的六個領域:邏輯、機率、數、幾何、時間及統計之中的矛盾),談論人生的真善美。唐光華是唐鳳生命中第一個數學和哲學的啓蒙老師,這些童年散步中的見聞,影響她一輩子。

從三歲到七歲,在別的孩子玩樂高的時候,唐鳳迷上了數學的方程式。解方程式就像是玩遊戲破關,這種征服難題的樂趣,讓她一路挑戰到九元一次方程式。

然而,隨着升上較高學年,唐鳳在學校過得越來越艱難,跟父親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唐光華覺得自己教養出來的孩子不應該逃避現實,逃避學校,要勇敢面對考驗,然後過關。唐鳳卻覺得父親不瞭解她的苦處。

爲什麼大人覺得應該要闖過的關卡,有的孩子卻過不了?

幾年以後,有學者研究出這種孩子屬於「高敏感特質」(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榮博士(Dr. Elaine Aron)在一九九六年提出),與生俱來的感官知覺,使得他們對於任何喜怒哀樂,比一般人更敏銳。他們更容易對美好的事物感受到喜悅,也更容易對嫌惡的事物感到驚恐。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在他們身上都會顯現出更明顯的反差。這類型的人情緒容易被別人影響,不喜歡犯錯,容易自責。

這樣的孩子在童年時,脆弱易感。不過,如果能熬過艱難的成長期,長大後的他們,反而會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沉穩,更具內省特質。

但是,在這樣的研究還沒有廣爲人知的時候,此時,唐鳳家裡上演的是真實的親子災難。

(本文摘自《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親子天下)

【作者簡介】

丘美珍

專欄作家/TED 講者。作品散見《天下獨立評論》和《遠見華人菁英論壇》。曾任記者、

編者、作者、譯者、編劇,享受不同文字的多重面貌。 得獎紀錄:文化部電影優良劇本

獎、基督教華文創作金獎。 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時

報出版副總編輯。策畫暢銷書《時間教會我們的事》。

鄭仲嵐

1985 年生。輔仁大學畢業、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日本研究碩士,大學時曾留學日本九

州。喜歡搖滾音樂祭、棒球與足球。過去任職臺灣的壹電視與三立電視,後轉任 BBC 臺

灣特約。現除了供稿給 BBC、德國之聲之外,也在聯合報、關鍵評論網等媒體開設專

欄,並在東京 nippon.com 任職多語種部門記者與編輯。

《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