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玉/決策圈愈來愈小?蔡英文決策模式的嚴重警訊

吳昆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日環食是上帝的指環監察院提名案卻是權力魔戒的碎裂。

政治核心就是「權力」(Power),權力的本質則是「支配」(Dominate),在權力的運作性定義中,如果A可以強迫B去做B原本不願意做的事,便代表A對B有權力支配能力。

從西方的「魔戒」到東方的屠龍刀;從宮廷政治到家庭關係,「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一直是人類社會無法去除的天然慾望,差別只是「天下」的大小與抗拒力量。

人們總是傾向讓別人聽從自己的指令,愈高位者愈有此種傾向,大多數時間都在「支使人」,而非「處理事」。主管與專業員工的差別,便在於「支配」與統合的法定權力。家裡老媽發號施令,老爸自會滑着手機,頭也不擡的回答:「問你媽!」

▲蔡英文原提名黃健庭出任監察院副院長,但反彈聲浪過大,提名記者會緊急取消。(圖/資料照,下同)

身居社會上層結構的政治圈更是如此,而且不論民主威權,權力擁有者永遠有縮小決策圈的傾向,如果老闆英明神武全知全能,所有人聽他一個人的就好。但現實上,沒有人能在缺乏資訊狀況下做出正確決定,也無法自己去計劃執行,於是身邊必須有個小圈圈,進行通報、判讀、研擬、執行、修正管考等工作,所謂「決策圈」便由此形成。

但人就是人,這些分享了權力光環的「高階幕僚」,一方面擔心老闆聽太多意見,頭腦會亂掉;另方面也討厭太多正負雜音干擾自己想推的奇謀專案。於是天然具有縮小決策圈的傾向,以便於「搞定」衆人,衆口一致,形成共識,逼老闆別無選項,迅速拍板

「愛有排他性」在此作用,並不斷把樓搭歪。由「愛老闆」出發,不斷排除不同聲音、不同思維、不同利害的人們,決策圈愈來愈小,最後老闆全都聽我的,或只信我們幾個。等排除到只剩一人,老闆想打個電話找誰聊聊,都不一定找得到,因爲電話在我手上,說他接不通,就是接不通。最後這個老闆成了高參幕僚的木偶表面上他在演,實際上我在幹,「地下XX」纔是支配者

當上這種地下支配者是有相當「爽度」的。不論家裡或外面的人,要談什麼事就得找我談,一切是我說了算,人情與利益當然往我身上貼。即使沒有實質利益,那也是種無比自傲的「虛榮」,就跟炫富一樣,沒有意義,卻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如果什麼都搞不定,那坐這位子有什麼意思?!」常是高層小圈的口頭禪,甚至是互相使用的激將法

古今中外的政治體系,都很難逃脫這種決策圈愈來愈小的命運,因爲依賴可信任的決策圈,決策者會比較輕鬆,否則會跟雍正一樣累死自己。從外戚、宦官、權臣,習大大的小圈圈,馬、蔡、柯的身邊人,到想把川普包起來卻氣到出書爆料的波頓,都是這種高階「圍事」的產物。種種政治制衡體制的設計,也都在防堵這種小圈圈壞大事

監察院人事案不算什麼動搖國本的大事,卻是蔡總統決策模式的嚴重警訊,顯示一小羣聰明人爲了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會做出多麼與社會現實脫節的決策?!與其痛心震怒,不如調整一下決策模式,方能脫出人性的糾結。

小圈圈決策模式也許是人性的必然,卻可以經由多層次的流程予以優化。近年有關決策模式的政治學及管理學研究,可以引用修正,至少看一下Allison那本講古巴危機決策模式的書。

先進行「理性決策」,誠實分析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提供可用選項;次進入「組織角力」,得知各派系或組織的需求與底線;最後再以「官僚議價」方式,擺平抗力,推動選項,讓決策得以實現。簡單說,那種突發奇想的腦力激盪,應該在第一階段理性分析中便進行評估,而不是走到最核心決策時纔來提出。

舉例來說,如果決策前問過老柯這個熟知黨內外政治生態的老人家,或尋求過黨內派系大老的意見,也許名單就不會出這麼大紕漏,被外界一點突破。文宣要求的是創意突破,人事卻需周延考量,兩者是不一樣的思維。

其他黨也別笑得太開心,最好先看看自己家是不是走在一樣的決策路徑上,等着出一樣的大包?!蔡政府這些童子軍在上臺前,沒有執政經驗,他們是跟誰學的?!還不是跟這些老官僚們學的?!老官僚們又是從威權時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威權時代的學長們則是從中國兩千年帝制官僚中煉出來這些「爲官智慧」。

「兩岸一家親」是個爭議口號,但「兩岸官僚一家親」,纔是讓人掉眼淚的政治現實。蔡總統,如果改不掉這些宮廷惡習,摘不掉權力魔戒的誘惑,民主與威權的差距,其實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大!

熱門點閱》

►提名風波》蔡詩萍歷史教訓一再重演 黃健庭何須自取其辱!

►吳昆玉/柯P最深的怨恨其實是他自己

董思齊北韓重啓「戰爭邊緣」 臺灣會「被交換」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