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色列學習搶單絕技

以色列學習搶單絕技。(圖/遠見提供)

「乍暖還寒,最難將息」是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聲聲慢》中的經典語句,原是借喻早春3月、驚蟄時節的氣候,慨嘆世間的變幻多端、難以安息。孰料這竟與千年之後的2021年3月世局,如此吻合。

原本全球都期待冰封已久的國際交流,隨着疫苗問市、白宮易主,一聲春雷下,能從冬眠中驀然甦醒。沒想到,迎來的並非春燕,而是更多的紛亂。

美中關係爲例。2月底,《紐約時報報導,當各國進入疫苗競賽時,由於中國禁止出口開發新藥實驗猴,大大影響到美國研發新冠疫苗的進度,這十足惹惱了中國網友:「這也能怪中國?」原本就關係緊張的中美兩國,因爲「猴子」,再多了一個戰場。

到了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舉辦的美中會談。原本衆人期待,這場拜登上任後的兩國首度會晤,能讓撕裂的國際局勢再度縫合。卻因爲兩強在會前各唱各的調、各表各的述,致使心結更深。難怪會前,早有評論家看衰:「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怎可能讓美中關係破冰?」

上述的兩起看似互不相關的「獨立事件」,有着共同脈絡,那就是當局者錯判情勢,忽略敵我雙方的籌碼、障礙、情資,致使一盤盤好棋,都最終落入困局

相反的,向來被視爲世間最有生意頭腦的以色列,近來大大展現了深謀遠慮、翻轉牌局的精算能力。

過去一年,以色列因疫情傷兵累累,連帶重挫總理納坦雅胡的聲望,但早在去年11月,輝瑞疫苗出爐之前,納坦雅胡即運用與猶太人後裔——輝瑞藥廠執行長布爾拉的交情,多達17次的請託,並以倍數價格搶下疫苗,致使原是抗疫輸家的以色列,變成贏家

搶攻電動車,「充電」是臺灣最有機會的優勢

當其他國家錙銖必較於疫苗的價格與效能時,看似買貴,且把自己當成白老鼠的以色列,盤算的不只是遠離疫情,而是藉此讓以色列的生技產業,擺脫過去因爲市場規模太小,無法取得疫苗代工權的困局,先向外採購大量的先進疫苗,待繳出漂亮的臨牀數據後,再快步打開市場。

他們深信,搶到疫苗早鳥、砸大錢繳的學費日後統統賺得回來,畢竟,要孕育生技產業的發展溫牀,其必經之路,除了科技發明,更得有「搶單技巧」。

其實,與以色列國情相似、國力相仿的臺灣,也因爲疫情初嚐了小國崛起的果實。除了防疫奇蹟,臺灣更因爲臺積電,而風光全球,甚至,向來爲汽車工業絕緣體的臺灣,還一躍成爲電動車的關鍵大國。

只是,待各國恢復動能臺灣汽車夢焰苗,會就此燃燒起來,或成爲被撲滅前最後的閃亮?本期封面爲〈圈地卡位•充電戰〉,《遠見》想提醒的是,除晶片外,「充電」纔是臺灣搭上電動車產業,最有機會的焦點。

畢竟,未來一旦燃油車全改由電動車,不只是賣場、住宅的停車位,全都要改成能充電的停車位,連加油站,都要改成「加電站」,而這都是臺灣最能成爲實驗場域、最有機會輸出的強項

總之,「不食人間煙火的策略,難以捱過人間煙火的考驗」,借鏡他國教訓,學習以色列的生意頭腦,希冀臺灣能在衆所企盼的電動車產業中,搶單成功。

本文作者:李建興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418期》)

《遠見雜誌4月號4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