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訊通"遭多地家長吐槽 全國已有多省市叫停

近日,安徽滁州市全椒縣網友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反映,其與另一家長在家長羣中就“校訊通”使用問題表達了疑惑,後被老師移出羣聊。對此,滁州市政府迴應,全椒縣教體局責令涉事的城南小學加強教學管理,落實規範辦學要求,嚴禁通訊公司在校宣傳辦理“校訊通”。

所謂“校訊通”,是比微信羣、QQ羣更早出現的家校聯繫方式,即家長繳費購買通訊公司套餐,統一從學校處接收短信通知。2014年以來,爲避免出現“變相收費”問題,包括北京、重慶陝西河北青海等在內的多省市陸續發文,明確叫停“校訊通”類業務。但在部分地區,“校訊通”仍有市場,甚至變身爲“App”。

澎湃新聞注意到,包括上述全椒縣家長在內,9月開學以來已有不少來自不同地區的家長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吐槽”,稱孩子所在學校要求辦理“校訊通”,給家長們帶來不便,比如“已有電話卡運營商與校訊通要求不符,需辦新卡”,以及“需要繳納資費”、“非自願、強制辦理”等。

家長吐槽:

“校訊通”運營商不同,兩個孩子得辦兩張卡

前述全椒縣網友在《領導留言板》上的留言稱,孩子所在的城南小學要求購買“校訊通”服務,以方便佈置作業,其心裡對此“頗不舒服”,但無奈之下仍辦理了。“班主任還在羣裡公佈了未辦校訊通的學生名單,這讓人受不了。老師稱辦理校訊通是自願的,與學校無關,以後可以多渠道佈置作業,包括微信羣。”

該網友稱,一天老師未在微信羣里布置作業,其和另一家長“問了一下”,反被老師移出羣聊。

經澎湃新聞梳理,9月開學以來,《領導留言板》上針對“校訊通”類業務的“吐槽”已有不少,主要集中在“校訊通難以兼容不同運營商”“家長被強制使用”等方面

河南濮陽市油田一名家長的兩個小孩就讀於不同小學,其反映稱,“每年新生開學,都爲校訊通發愁”。“老大學辦理校訊通,需要聯通電話卡,我們無奈辦了。想着家中聯通、移動電話卡都有了,不怕了。”該家長稱,“誰知老二上學又讓辦電信,其他都不行。”

河南安陽市一名家長反映稱,學校以“加強家校聯繫”爲理由,要求家長使用“校訊通”,但必須綁定移動手機號。“想換電信、聯通資費低的手機號,就收不到校訊通的信息。”該家長認爲“這是典型的壟斷經營”。

“校訊通說是自願辦理,但是班主任每次佈置作業只發校訊通,不在微信羣發,導致很多學生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河南新鄉市輝縣一名家長認爲,這和“強制”沒有區別。

甘肅天水市秦州平南中心小學一名家長有同樣的煩惱,老師每次通過移動公司電話卡綁定的“校訊通”發佈通知,部分沒有移動電話卡的家長無法獲取,“到家長羣中詢問,卻被告知只通過校訊通發”。

“家長的抱怨,反映學校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章友德10月23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倘若學校存在通過霸王條款、隱形要求對家長施加壓力的行爲,這違背家校聯繫的目的和初衷。”

章友德認爲,市場上各種“校訊通”只能使用單一運營商,其中或存在“壟斷經營”。

“學校、運營商作爲社會主體,要依法依規行事,尊重家長、學生的自由選擇權利。國家制定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在這件事上,不是無法可依。”章友德稱。

官方迴應:

地方責令停用,有地方稱“有必要”

對於家長們在《領導留言板上》的“吐槽”,各個地方迴應有所不同。

針對前述全椒縣網友的留言,滁州市政府近日迴應稱,通訊公司通過班主任爲部分家長辦理了校訊通(每月繳納一定費用),當事學校全椒縣城南小學未參與其中。

“往常,該校一年級老師通過班級微信羣佈置家庭作業,近日通過校訊通佈置家庭作業,導致部分未辦理校訊通的家長未收到佈置家庭作業的有關信息。”迴應提及,全椒縣教體局已責令城南小學加強教學管理,落實規範辦學要求,嚴禁通訊公司在校宣傳和辦理“校訊通”。

也有地方給予不同的處理。“校訊通在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絕大多數家長仍享受校訊通帶來的便利。”針對上述濮陽家長“兩個孩子辦兩張不同卡”的困惑,濮陽市油田教育中心表示,“校訊通本身是一種市場行爲,家長自己可與運營商聯繫,自願選擇使用,整個過程學校沒有任何強迫行爲。”

安陽市政府在迴應前述安陽家長“質疑”時稱,學校“自由選擇使用校訊通”,學生家長“可以根據需要,自願選擇是否開通校訊通”,如果不願再參加,取消即可。

此外,對於爲何有學校繼續使用“校訊通”,安陽市政府在迴應中解釋稱,這緣於“大部分由老人照顧孩子的家長還沒有掌握更多的現代化信息通訊手段,無法使用微信、QQ等通訊工具”。

專家建議:

叫停“校訊通”應結合地方實際謹慎推行

“校訊通”帶來的問題早已引起注意。澎湃新聞梳理髮現,近年來,包括安徽、北京、重慶、陝西、山西、河北、青海等多省市在內,已陸續發文叫停“校訊通”,嚴禁商家在校園內推銷或爲學生直接辦理相關業務。

據新華社報道,2018年,青海省叫停“校訊通”類變相收費業務。該報道稱,青海省價監局調查發現,“校訊通”類業務起初對加強家校聯繫、促進信息溝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如今家長和老師均反映其主要功能“家校互動”已被其它免費軟件如微信、QQ等代替,絕大多數家長“被自願”接受,且相關業務涉嫌存在行政壟斷、商業賄賂、違規收費等違法行爲。報道稱,此舉“每年將至少減輕學生家長經濟負擔1000萬元”。

“校訊通只是家校溝通的一種手段,是去是留,首先還是看校訊通能不能‘通’,能否在家校之間建立起“有效率的、有針對性的聯繫。”章友德認爲, “校訊通”可能在一段時間裡確實方便了家校聯繫,但聯繫手段需要與時俱進,學校應該傾聽家長的聲音,逐漸把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納入家校聯繫的常規手段。

部分省市全面叫停“校訊通”,這能否在全國推行?章友德認爲,如果要在全國推行“校訊通”禁令,還是要借鑑“試點”經驗,結合地方實際,謹慎推行。

“全國這些已經叫停校訊通的省市,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禁止校訊通的效果。如果效果顯著,其他省份可以借鑑這些已有的經驗,並根據自身的實際去推行這一政策。”章友德說。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校訊通”在一些地方仍有市場,說明家長和學校可能對其仍有需求。

“是否使用校訊通,交由市場決定。不應總是運用行政命令、發文件的方式去決定事物的存廢。”儲朝暉告訴澎湃新聞,新的技術、新的溝通方式的產生,會逐漸淘汰落後的溝通方式,“校訊通”如果已經落後,自然會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