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人”背後,關於人類起源你需要知道的ABC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我們從哪裡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柱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爲,這一謎題正是最近河南許昌靈井遺址出土的“許昌人”頭骨碎片化石激起公衆強烈好奇心的原因所在。

“許昌人的怪,在於它的頭骨形態不能歸入任何一個已知的古人類演化階段分類中。”高星說,解讀許昌人,或許會經歷從“少見多怪”到“見多不怪”,最後“說怪不怪”的過程。

人類的祖先是“人”還是“猿”?尼安德特人是不是“人”?人、人類和人種概念是一回事嗎?在高星看來,這些貌似奇怪的問題,卻是科普傳播中最需要較真兒的“ABC”。

【誰是人?】

誰是第一個“人”呢?

高星認爲,人或者人類的概念在學術界是清楚的,即“靈長類中能常規兩足直立行走者”。這一點,正是古人類學研究的起點。

人類學家認爲,人類演化過程有以下關鍵節點:約700萬年前出現撒海爾人,約600萬年前出現原初人,約580萬年前出現地猿,約420萬年前出現南方古猿,約250萬年前出現能人,約180萬年前演化出直立人,約20萬年前出現智人

那麼,爲何不是最早“直立行走”的撒海爾人,而是距今320萬年的南方古猿阿爾法種“露西”,被喻爲“人類始祖母”呢?

高星說,目前學術界認爲,儘管撒海爾人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但當時他們分化出很多支系,一直到南方古猿時期。只有“露西”代表的南方古猿非洲種這一支系,繼續向“現代人”的方向進化。其它種羣都滅絕了。

科學家們相信,“露西”和她的族羣發展成了能人,其後演化成直立人。從生物學分類的意義上,“能人”的出現標誌着“人屬”的形成。而“能人”當初之所以被這樣命名,是基於他們能製作工具證據,這意味着,我們的祖先徹底擺脫了其他靈長類近親的追逐,真正成爲了“人”。

最新考古發現證實,早在330萬年前,人類已經能夠製作和使用石器,而那個時代屬於南方古猿“露西”們。這又讓學術界對誰是最早的工具製作者、人類體質演化與智能發展具有怎樣的關係等問題產生了新的討論。高星說,大拇指讓工具製作和藝術創作成爲可能,這或許進而塑造了人類智慧的大腦和複雜的語言。

“這個過程充滿了奇妙和未知。”他說,古人類學和考古學就像“刑偵破案”,從一個個證據碎片拼湊出人類演化龐大而複雜的版圖。

【誰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儘管“露西”聞名於世,但我們的直系祖先,卻要等到“人種”的出現。那是距今20萬年左右,人類學家把這一時期出現的人類稱爲智人,其中晚期智人被公認爲現代人。

高星強調,我們直系祖先的起源應該指的是現代人的起源,而不應該“無限上溯”至人類與黑猩猩分異的演化之路。“兩個概念——人類起源與現代人起源的混淆,是當前科學傳播出現混亂和錯誤的重要原因。”

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區進化說。作爲人類演化重要過渡期的“主角”,智人自然成了古人類學的“網紅”!其中,最有神秘色彩的就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

尼安德特人主要生活在約20萬年前至3萬年的西亞和歐洲,甚至在西伯利亞也有蹤跡。丹尼索瓦人是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被發現的,雖是與尼人同源的“表親”,卻在遺傳上產生了分化。尼人、丹人在3萬年以後都消失了。

“非洲起源說”曾認爲,在距今約10萬年到6萬年間,非洲遷徙出的智人橫掃歐亞,替代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東亞的早期智人等本土人種。他們之間不存在任何基因交流。甚至,有科學家認爲,我們的現代人祖先吃掉了他們!

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基因分析顯示:現代人的基因中有1%到4%來自尼安德特人,部分現代人基因組甚至同時擁有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基因證據足以確定遠古人種之間存在廣泛而複雜的雜交繁衍,這也促使當前的“非洲起源說”趨向“同化說”,“多地區進化說”發展爲“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兩者都承認基因交流是現代人羣形成的重要機制。

他特別指出,人類演化史上的化石人種和基因人種,絕不等於生物學意義的“物種”,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彼此之間有生殖隔離

“有些文章說智人和直立人之間有生殖隔離,尼安德特人不是人,這會對公衆產生誤導。”高星認爲,科學傳播應準確把握人種、人羣、族羣、物種的概念,不能故弄玄虛,混淆視聽。

【“許昌人”意味着什麼?】

近期,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許昌人”具有中國古人類、早期現代人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徵。他們很可能是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祖先。諸多術語讓很多人“不明覺厲”,一時間掀起了“智人熱”、“中國人起源熱”,各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紛呈。

作爲論文作者之一,高星認爲對中國乃至整個舊大陸古人類演化“已知的少,未知的多”。考古學、古人類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各領域研究都猶如“盲人摸象”,“不能急於做出排他性的結論,合作和交流十分重要。”

高星認爲,“許昌人”的年代是距今12.5萬到10.5萬年之間,這個時間段正是古老型智人向現代人演化的一箇中間環節。其化石形態體現的鑲嵌、過渡等“從老到新”的混合特徵,可謂“怪亦不怪”!

“另外,人類化石發現的太少了,一旦有新的發現與原來認知不同,我們就覺得很怪,其實這是少見多怪。”他認爲人類每個階段都有個體差異,“今天如此,過去也如此”。

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不少,前有“北京人”,後有湖南道縣古人類牙齒化石,現在“許昌人”又橫空出世,意味着什麼?

“非洲起源說”提出後,一些學者認爲,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古人類演化在距今10萬到5萬年間出現了“中斷”,以“北京人”爲代表的直立人和大荔人等本土早期智人在進化中走向滅絕。

高星指出,僅泥河灣盆地遺址羣、洛陽北窯遺址、甘肅大地灣遺址等諸多舊石器考古材料就顯示出,中國乃至東北亞不存在10萬-5萬年間的演化空白,“許昌人及其靈井文化遺存清楚地表明瞭演化的連續性。”

“我認爲,許昌人的混合特徵進一步強化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論述。”他說。這意味着,東亞古人類進化並非單純的“線性進化”或者“取代”的簡約模式,“可能並存多種古人類羣體,不同羣體之間有基因交流。”

但高星也認爲,不可據此“武斷否定遷徙自非洲的早期人羣可能的基因貢獻”。“對許昌人的意義不可過於誇大,”他說,“如果斷言炎黃的祖先不是來自非洲,這肯定是過度解讀。”

(原標題:“許昌人”背後,關於人類起源你需要知道的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