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牠們本來就在那裡了! 何謂入侵?何謂干擾?

▲全球暖化造成越來越多熊入侵民宅案例,今年比去年多了四千多件。(圖/翻攝自YouTube/King Viral)動物當代思潮黃宗潔主講

長期以來,自然的位置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自然。我們希望「動物待在牠本來的地方就好」,可是所謂「本來」是哪裡?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時候,就會自己去「親近自然」,至於親近的遊戲規則也是由人來訂,若不在此規則內,我們就會將其視爲入侵者,是「失序的介入」。

The most Canadian way to get rid of bears ever

失序的介入有好幾種狀況。例如近幾年加拿大與美國常遇到的情況,就是熊的入侵民宅。因爲冬天冷得晚,於是春天較往常更冷,惡性循環的結果,食物成熟得慢,熊只好跑到人的環境來,所以有越來越多人熊衝突通報,今年又比去年多了四千多件的案例。

有時所謂的介入,並不需要真的「闖入你家」。動物只要在不適當時間、進入不適當地點,就會被當成需要被移除的入侵者。

這是香港動保史上具有轉折意義、很重要的一個例子。有隻村民養的小狗闖入港鐵水站,等車的民衆很想把牠抱上來,但港鐵怕出事,不願讓民衆自行救援,結果處理方式竟然是放一個板凳鐵軌上,指望狗會自己跳上來,更關鍵的是港鐵只給了職員六分鐘的救援時間,列車就恢復通行,所以這隻狗後來就被撞死了。

這件事引起民衆大量反彈,覺得港鐵處理很粗糙,但當地作家韓麗珠寫了一篇文章,在這起事件的背後提醒我們:

只有在職責和「正常運作」大於一切的情況下,而羣體又把責任攤分活生生性命纔會成爲「異物」,必須把牠從路軌上剷除。「異物」的出現並不是因爲人們變得鐵石心腸,而是人和人之間,人和外界之間的連結愈來愈薄弱。清晨的鳥鳴、山上猴子流浪貓狗、蚊子、樹、草、露宿者、低下階層、吵鬧的孩子、反叛的年輕人示威者雙失青年、不夠漂亮的女人、性小衆、意見不同的人……纔會逐一成爲「異物」,給逐離和排擠。

我覺得韓麗珠提到一個重點,就是連結的薄弱,或可說是連結的斷裂,是造成人與動物越來越多衝突的一個理由。今天表面看來不管狗也好、熊也好,看似闖入了錯誤的地方,但事實上牠們跨越的,是隱形的心理界線

夜鷹惹議:許多民衆覺得市政府怎麼帶頭對動物不友善?

什麼是入侵?什麼是干擾?都是我們主觀定義,是我們生活遭到威脅、不便,不同標準下產生的一個結果。

臺中這起爭議爲例,夜鷹繁殖期,很多民衆覺得很吵,於是市長林佳龍在臉書上寫着:

最近,你是否與我一樣,常在夜間聽到夜鷹的鳴叫聲呢?有人被吵得整夜難眠而向市府投訴,爲此市府最近會加強學校、機關頂樓的清理,避免夜鷹駐築巢擾人清夢,而市府農業局也公佈一些小「撇步」,防止夜鷹入住你家!

想不到貼文公開之後,許多民衆覺得市政府怎麼帶頭表現對動物的不友善?夜鷹的繁殖時間其實很短等等。

這樣的爭議,一方面讓我們看到有友善動物觀念的民衆比我們想像還要來得多,但不可諱言,投訴的人也確實存在,他們也是社會一部分的聲音。這樣的差異讓我們看到,什麼是干擾?真的因人而異。 這幾年我常看到關於青蛙的投訴,這個新聞說:

青蛙的叫聲也會吵到讓人睡不着覺嗎?新北市蘆洲國中旁一處民宅,這3年來幾乎只要一到四、五月份就會被投訴從他們家傳出來的蛙叫聲好吵,動保處人員和警察三不五時就上門瞭解,這幾個月來上門10多次;但住戶也好無奈,因爲他們從來沒有養過青蛙,是牠們自己跳進池塘的。 ▲貢德氏赤蛙資料照。(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最有趣是後面這句,住戶也覺得很無辜。但也讓我們發現,自然在我們城市生活中,很弔詭地變成一種「不自然」,過去生活裡這些理所當然的存在,在城市文明被當成一種乾淨、秩序邏輯底下,我們對自然的容忍度不斷的下降,對入侵的標準與情緒反應也跟過去的人不同。

到了今天,我們可能連看到一隻蟑螂都無法忍受,可是回頭想,也許牠們「本來就在那裡」了,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像我自己,有時遇到蟑螂就會很阿Q的想,在牠遇到我之前,也許已經在我房間生活很久,我只要躲起來,牠可能不久也會去躲起來,各自躲好之後,我們就可以繼續相安無事一陣子。(待續)

★本文由「動物當代思潮」提供,詳細精彩內容,請看《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更多精彩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