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巨浪2爲本 陸巨浪3可上094潛艦

長征10號094戰略飛彈核潛艇升級後,飛彈艙只有1條排水孔。(新華社

由於2日中國大陸天空出現了神秘「異象」,山東、河南多地目擊者都能看到,加上時機與第18屆「香格里拉對話防務安全論壇時間重疊,盛傳解放軍試射了「巨浪3」潛射彈道導彈

觀察者網》9日的分析指出,在中國航太工業史上,身爲「巨浪3」前型的「巨浪2」比東風-31出現得更早。回顧1976年10月時,「巨浪2」潛地固體導彈就已正式立項研製,當時這款導彈規劃的3級固體發動機方案,以及發動機直徑的設定已經和後來的東風31完全一致。

不過,同時期地地彈道導彈規劃還停留在東風22號液體洲際彈道導彈,還有東風23號固體遠程彈道導彈上,並沒有東風31號的影子

巨浪2在這種環境下獨自研製,並在80年代初時,先後完成了該型導彈3級發動機的試車工作。直到1984年末、1985年初,航太工業部調整了戰略導彈的專案安排,並在1986年論證了「陸海兼顧、技術共用」的導彈方案後,東風31才身爲以「巨浪2」爲技術基礎陸基洲際導彈項目,正式展開論證和相關研製。

後來「巨浪2」的相關研製逐步暫停,研發重心則轉入了東風31號彈道導彈,直到1999年它獲得關鍵性進展,實現首次試射後,「巨浪2」纔再獲得繼續發展的機會。

事後證明,雖然解放軍在80年代就獲得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技術突破,但在整個90年代國防工業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將東風31變成成熟可靠的戰略導彈並不容易。直到2000年以後,東風31導彈才正式定型並交付使用

由於「巨浪2」是解放軍研製的首款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面臨了更多前所未見的技術難題。在東風31技術已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巨浪2」還遇到發射失敗的問題,以致直到2015年前後,才正式裝備解放軍。

隨着「巨浪2」服役,解放軍的水下戰略核力量首次具備實際的核威懾力,而其後續型號的研製也很快展開。

在當代先進戰略導彈系統的研製中,導彈本身所受到的限制大都源於載具。這不僅包括地下導彈發射井的尺寸,多軸導彈運輸-起豎-發射車的長寬和載重,也包括戰略潛艦上導彈發射系統的大小。而在這些因素中,戰略導彈核潛艦因爲造價高,結構複雜,加上更改難度大,一旦建成就極難更改。

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爲了提升潛射彈道導彈的性能,先後研製了多型潛射彈道導彈,而由於每款新導彈的長度都比舊型長,蘇聯海軍不得不耗費巨資,連續打造了667型、667B型、667BD型,667BDR型和667BDRM型等多款數十艘核潛艇,以適應不斷更新的導彈型號。

分析指出,現代中國海軍核潛艇建設顯然沒有冷戰高峰期那麼瘋狂。解放軍新一代重型機動戰略導彈東風41無論在長度和直徑上,都超過東風31系列,不可能裝備現有的094型核潛艇。而在5艘094型服役沒多久的情況下,解放軍不太可能爲了研製和換裝「巨浪3」,直接「量體裁衣」,另外專門研製所謂的096型戰略導彈核潛艇。

爲了讓「巨浪3」取代現役的「巨浪2」,成爲解放軍水下戰略核威懾的核心武器,研製的基本前提在於:整體尺寸要控制在「巨浪2」的水準上,而性能則要明顯提升。

分析認爲,要是「巨浪3」大小接近「巨浪2」,那在彈頭部分的空間和投擲重量提升有限的情況下,導彈性能提升中最重要的,很可能就是最大射程

然而,「巨浪2」搭配094型核潛艇,在當代中國海軍的作戰運用中存在一些尷尬:由於就水下隱蔽性和生存能力而言,094和世界先進的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還有一定的差距。從提升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生存力和隱蔽性的角度來看,解放軍選擇在南海構築堡壘海域,保護094型核潛艇巡航,而不是讓它們獨闖大洋

然而,「巨浪2」搭配094型核潛艇,在當代中國海軍的作戰運用中存在一些尷尬:由於就水下隱蔽性和生存能力而言,094和世界先進的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還有一定的差距。從提升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生存力和隱蔽性的角度來看,解放軍選擇在南海構築堡壘海域,保護094型核潛艇巡航,而不是讓它們獨闖大洋。

分析指出,「巨浪2」的最大射程雖然接近8000公里,卻無法讓094型核潛艇在堡壘海域攻擊美國本土,以致讓094被迫在矛盾中糾結:要麼躲在堡壘海域,無法充分發揮威懾力,不然就要爲了威懾力,而冒險深入一、二島鏈之間的水域。基於這考慮,「巨浪3」在「巨浪2」的基礎上增大射程,便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分析認爲,如果導彈從南海發射,那「巨浪3」的射程起碼要有1,1000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