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創出版業!臺灣新書量創20年新低 旅遊書暴跌7成
▲109年心靈勵志類圖書出版與銷售大躍升。(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國家圖書館今(1日)指出,臺灣的新書出版量連續3年下滑,2020年更是下探到20年來的新低點,僅出版3萬5,041種書,銷售額相較去年也減少了4.4億元;疫情也造成休閒旅遊圖書籍的出版量暴跌7成,反而是心理勵志類逆勢成長。
國家圖書館每年以受理申請ISBN暨CIP書目資料爲基礎,發佈統計報告供各界參考,期望與關注臺灣出版發展的各界人士,共同爲提升臺灣出版能量與閱讀風氣努力。
根據109年申請ISBN的統計數據,臺灣新書出版量爲35,041種,負成長4.81%,新書出版量來到20年來的新低點。就出版機構的出版量規模統計,109年申請ISBN出版機構中,有近九成新書出版量不超過10種,出版新書超過100種以上的出版機構不到一成,109年整體出版量下跌情況下,大型出版機構的出版量也趨於保守,108年有51家出版機構年出版量超過100種以上,在109年則減少爲45家,對出版總量的下跌應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統計也發現,疫情影響生活的各層面,圖書出版與讀者閱讀取向,無可避免的也受到牽動,「休閒旅遊」首當其衝,下跌超過七成;在封閉及不安的氛圍中,人們爲尋找安定心靈的力量,「心理勵志」類圖書成爲閱讀的首選,出版量展現高成長率,也攻佔各網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
調查也可看到,出版趨勢迎合社會脈動—「漫畫書」、「兒童讀物」及「教科書」連年成長;外文翻譯書佔比也連年升高,109年出版新書中有9,549種圖書標示爲翻譯圖書,佔新書總數27.25%。近年來臺灣出版量連年下跌,但翻譯書的佔比有逐年上升趨勢。翻譯圖書的來源主要爲日本,有5,212種(佔54.58%),其次爲美國及英國,分別佔22.44%及8.28%。翻譯書佔比最高的主題類型是「漫畫書」(2,457種,佔25.73%)、「兒童讀物」(1,436種,佔15.04%)、「小說」(1,149種,佔12.03%)。
▲109年臺灣圖書出版機構及出版量均呈現下跌。(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說明,從國圖所做的各項統計數據顯示,民衆的閱讀偏好與閱讀方式正在改變中,紙本書漸趨式微,電子書迅速成長,圖書出版從生產、行銷到閱讀推廣,都需因應時勢潮流改變營運模式,才能貼進民衆的閱讀需求。
曾淑賢指出,爲健全出版產業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近年來以跨部門合作方式,推動各項積極措施,109年由文化部、教育部共同推動國立公共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展示政府尊重出版、鼓勵創作的決心。另外,讓出版界賦予重望的圖書免徵營業稅措施,也由文化部、教育部及國家圖書館共同合作,於109年完成相關法規修訂及執行作業規劃,自110年3月起正式實施,不論紙本書或電子書,凡具備ISBN/EISBN者,均可直接線上申請免徵營業稅,減輕圖書產業的營運負擔。
▲兒童讀物出版量連續三年上揚。(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也提到,出版轉型有其必要,出版社應仔細思考出版定位以及各個議題,反省是爲作者做事,還是爲讀者做事;是靠書店賣書,還是靠作者賣書;靠內容賣書,還是靠情緒賣書。而在分衆時代,做書只能做給要看書的人,並創造讀者與書的參與感。藉助藍海策略思考,尋求出版的未來發展。
誠品總經理李介修則說,圖書出版產業萎縮不僅是臺灣問題,而圖書出版產業的競爭者是讀者時間,因此圖書產業真正議題是「產值整體滑落」,以及「重新定義閱讀」由靜態閱讀轉爲動態碎片化閱讀;出版產業復甦應靠產業創新與政府扶持雙管齊下。圖書免稅幫助固守產業力,購書抵稅幫助提升閱讀力,若能讓兩項實施加起來,便能幫助臺灣輸出軟實力、擴大文化影響力。
▲109年電子書的出版與閱讀迅速成長。(圖/國家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