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煤違約衝擊波擴散“評級”質量擔憂再起

(原標題:永煤違約衝擊波擴散“評級質量擔憂再起)

永煤債券違約對於信用市場的影響正擴散。由於違約之前的“20永煤SCP003”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都是AAA,因此如今市場對高等級債券的評級可靠性產生擔憂,違約事件或將進一步削弱市場對於外部評級機構信任

有機構人士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違約事件發生之後,所在機構對持倉債券進行了系統梳理,以往一些高評級的債券也被調出持倉,特別是AA+級以及以下債券多有被拋售。同時,機構也繼續加強內部信用研究團隊建設,以求儘量減少對外部評級依賴。

東方金誠技術委員會主任俞春江對記者表示,隨着監管層逐步推動取消發行環節的強制評級要求,外部信用評級將逐步切換至由投資信用風險需求驅動,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應提高響應投資人新需求的能力重塑與投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

多家企業

主體評級遭下調

11月10日,永煤控股公告稱,因流動資金緊張,“20永煤SCP003”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違約本息金額共計10.32億元。

永煤控股違約第二天,中誠信國際火速將永煤控股及其控股股東豫能化集團的主體評級,由AAA下調至BB,並列入降級觀察名單

違約之後下調主體信用評級是常規操作,比如紫光集團信用風險暴露之後,在11月12日,中誠信國際將紫光集團主體信用等級由AAA調降至AA,並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將“18紫光04”、“19紫光01”和“19紫光02”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AA調降至AA,並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11月17日,中誠信國際再將紫光集團主體信用等級由AA調降至BBB,將“18紫光04”、“19紫光01”和“19紫光02”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A調降至BBB,並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評級機構雖然理論上地位超脫,但實際在市場上屬於弱勢一方,”有評級機構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違約發生之後下調企業主體及債券評級,往往只是“略盡人事”,對投資者挽回損失的幫助相當有限。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信用評級更多起到事前預防的作用,但是目前國內評級機構的收費方式,使得評級機構在企業面前天然屬於弱勢。

國內信評機構發端於90年代,一度增加至上百家。目前市場的主流評級機構包括中誠信、聯合資信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和鵬元資信等6家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的中債信。值得注意的是,前6家都是發行人付款模式,中債信則向投資人收費。

收費模式單一的背景下,一些機構鋌而走險。諸如,2018年大公國際因爲捆綁服務收費模式,被監管層給予暫停一年開展評級業務的處罰。

評級“擔憂”再起

由於違約之前的“20永煤SCP003”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都是AAA,市場對高等級債券的評級可靠性也產生了擔憂,違約事件或將進一步削弱市場對於外部評級機構的信任。

“近年來,國內債券市場剛性兌付被打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出現了常態化暴露,近期部分AAA級地方國企發行人爆發信用風險,進一步引導投資人對信用債的投資迴歸‘信用風險’本身,而非基於特定‘信仰’。”東方金誠技術委員會主任俞春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俞春江表示,在此背景下,投資人一方面更加重視自身對信用風險的識別、預警和定價能力建設,以博取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對外部信用評級在級別區分度、預警能力和信息含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一家機構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違約事件發生後,所在機構對持倉債券進行系統梳理,以往一些高評級的債券也被調出持倉,特別是AA+級以及以下債券多有被拋售。

同時,機構也繼續加強內部信用研究團隊建設,以求儘量減少對外部評級依賴。

一些大型投資機構此前就有較大規模的信用研究團隊。記者此前採訪的一家資管公司就介紹,內部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評級體系,通過內部研究提高債券標的入庫標準,其內部評級細分了10個檔次

“我們現在更關注內部評級,在內部評級否定的情況下,外部評級再高都不會考慮。”前述上海機構人士表示。

在信用違約發生之後,不少評級機構自身也都加強了風控的要求,前述評級機構人士告訴記者,所在評級機構對存在類似風險的在手項目都進行了梳理,還要求一線人員和發行人進行溝通,儘量減少評級風險。

“對於公司來說,我們評級都是根據相應的評級方法模型來進行,除了會定期對方法和模型進行重檢以外,不會因偶發信用事件隨意進行調整。但在涉及到一些具體問題的分析判斷方面,我們會更加審慎。”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李慧傑說。

重塑信任機制

近些年,隨着政策開放,外資評級機構開始有機會在國內市場進一步開疆拓土。因此,培育優秀的本土評級力量,一直是從監管到一線老生常談的話題。這一次,市場再次聽到了失望的聲音。

“對評級的擔憂一直是有的,但這次連高評級的‘信仰’也被打破了,”前述機構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信仰”破滅不僅僅是評級機構的原因,發行人可能要在其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後續建立市場信心需要以發行人爲主的各方努力。

俞春江則表示,隨着監管層逐步推動取消發行環節的強制評級要求,外部信用評級將逐步切換至由投資人信用風險需求驅動,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應提高響應投資人新需求的能力,重塑與投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

具體來看,俞春江認爲,應提升國內評級市場水準,加強評級公司建設:一是要加強信用評級機構的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建設,重塑信任基礎;二是以投資人對信用風險管理的需求爲導向加強評級技術體系建設,提升技術實力;三是提升投資人服務能力,豐富服務形式,完善評級業態

“要推動我國債券市場與評級行業發展,這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完善相關法律,健全基礎設施,培養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減少行政性干預,逐步打破剛性兌付等,不單是去推動評級機構的發展。”

李慧傑表示,首先需要完善市場披露,加強信息監管,包括信息留痕、信息備案以及信息披露等環節的監管,幫助投資者來識別風險;其次,統一執法標準,加強對欺詐發行、故意隱瞞、惡意逃廢債等行爲的打擊力度和處罰力度,提高投資者權益保護力度;再次,大力培育具備較強風險意識和風險承受力的機構投資者及專業的債券投資基金,同時豐富投資者的層次,培育更多的風險偏好型投資者。此外,減少行政干預,逐步有序打破剛兌,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債券市場。

“從評級機構發展來看,其對風險的評估和揭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違約數據之上。這就需要債券市場逐步打破剛兌,提供足夠樣本的違約數據,以便評級機構逐步建立以違約與回收率爲核心的風險評估體系,從而完善和提升自身評級技術水平。”李慧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