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設置「測鬼機」亮紅燈表示有⋯ 5位藝術家帶你看「不知道的臺灣」

臺北當代藝術館臺灣!我來了」特展,透過異鄉人藝術家眼光看見「你可能不知道的臺灣」。(圖/當代藝術館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臺北當代藝術館在8/3推出「臺灣!我來了」特展,開放民衆免費參觀,由5位國內外藝術家創作,探討400年前臺灣的殖民歷史,也讓觀衆透過異鄉人的眼光看見「你可能不知道的臺灣」。其中一位藝術家高俊宏作品展場中,還設置了一臺「靈異探測器(測鬼機)」,當機器亮起紅燈,表示它可能探測到⋯,相當符合農曆七月與飄同行的情境。

「臺灣!我來了」(Why did you come to Taiwan?) 展覽由臺灣新生代獨立策展人程少鴻策劃,概念源自400年前一位曾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翻譯的商人薩爾瓦多.迪亞茲(Salvador Díaz)的故事。

這次參展的3位外籍藝術家,都是首次瞭解臺灣曾被殖民的歷史,而展覽試圖向這些異鄉人提問「你爲什麼來到臺灣?」藝術家們則以現地製作的作品來回應。透過5位來自西班牙菲律賓及臺灣藝術家作品爲引線,探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交錯的身分關係,追溯400年前的殖民歷史。

其中來自西班牙藝術家芭芭拉.巴洛索,以錄像作品《遙遠的福爾摩沙》,記錄一場由菲律賓移工擔任響導臺北市區導覽行程,走訪市區內移工假日休憩的地點,包括號稱「小菲律賓」的金萬萬名店城,透過這場城市漫遊,迴應自17世紀西班牙殖民擴張至臺灣、菲律賓策略,造成跨國族羣移動與城市文化變遷的痕跡。

拉斐爾伊凡斯創作《魔鬼之鳥,鳥佔術》作品,展間以紅色燈光呈現,準備帶你回到「17世紀的臺灣森林」尋覓靈鳥。(圖/當代藝術館提供)

另一位來自西班牙威爾斯裔的藝術家拉斐爾.伊凡斯創作《魔鬼之鳥,鳥佔術》作品,重現被太魯閣族視爲「靈鳥Sissil(繡眼畫眉)」的傳說,只要觀衆戴上VR數位裝置,就能回到「17世紀的臺灣森林」尋覓靈鳥的身影,瞭解原住民族與不同物種的溝通習俗及傳統儀式。

▲拉斐爾.伊凡斯示範戴上VR後,就能回到「17世紀的臺灣森林」尋覓靈鳥的身影。(圖/當代藝術館提供)

而菲律賓藝術家亨麗艾爾.帕格里文安繪製了一幅長達240公分畫作《後–謨區查抄本》,這幅畫暗藏了「階級意味,從武器到生產工具、宗教儀器、上層階級用的傢俱⋯等層次感,來呈現階級,描繪各式因受西班牙殖民影響,已西班牙化的菲律賓生活用品、器物,反映殖民與文化融合的關係。

▲菲律賓藝術家亨麗艾爾.帕格里文安,繪製了一幅長達240公分的畫作,透過層次暗藏了「階級」意味。(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灣藝術家高俊宏的錄像作品《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裡頭提到透過觀落陰田野調查。(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灣藝術家高俊宏的錄像作品《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從殖民及鄉野傳說角度切入,透過「靈異探測器」、「觀落陰」⋯等民俗方式田野調查,企圖追蹤400年前西班牙人在臺灣傳教事蹟。

▲他也特別把「靈異探測器」(測鬼機)裝置在展覽場內,感應靈界的存在。(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也特別把「靈異探測器」(測鬼機)裝置在展覽場內,觀衆若看到機器亮起紅燈,就表示⋯⋯。不過策展人程少鴻也說,從他在策展時就一直看到機器是紅燈,因此請大家「不用擔心」。

▲臺灣藝術家李紫彤的《時差書寫》,觀衆可以席地而坐觀賞。(圖/記者林育綾攝)

另一位臺灣藝術家李紫彤的《時差書寫》作品,則是自2014年以田野方式,以影像記錄海內外政治場域、原住民族部落議題,作爲族羣認同與傳統歷史書寫的實驗民族誌。該影片長達70分鐘,展場內有地墊,觀衆可以席地而坐觀賞。

▲臺北當代藝術館「臺灣!我來了」、「遠方書間」兩檔展覽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合影。(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灣!我來了」展覽自8月3日至9月29日,於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開放民衆免費觀賞。同步在戶外貨櫃屋空間也有 「遠方的書間—阿緹蓉太田直史聯展」,打造成一間「神秘閱讀書房」,裡頭佈滿包覆着黑色書衣書籍,總共有500本,從外觀無法得知每一本書的書名作者,讓參觀者可以透過「抽籤」來與命運的書相遇。

▲戶外貨櫃屋「遠方的書間—阿緹蓉、太田直史聯展」打造成神秘閱讀書房。(圖/記者林育綾攝)

▲▼「神秘閱讀書房」里布滿包覆着黑色書衣的書籍,從外觀無法得知書名、作者。(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灣!我來了」、「遠方的書間」日期:8月3日至9月29日地點:當代藝術館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日期:即日起至10月31日時間:10AM - 6PM,每週一休館(此兩檔展覽爲免費參觀)

►臺北貨櫃屋「神秘書房」 500本「沒有書名的書」讓讀者抽籤相遇

▲展場中裝設「靈異探測器(測鬼機)」,紅燈亮起表示現場感應到⋯⋯。(影/記者林育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