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信業躋身“領跑者”方陣

2020年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成功登頂,在海拔6500米的珠穆朗瑪峰前進營地,中國移動在冰天雪間撐起了5G網絡,通過5G信號完成了一次世界海拔最高的直播。那一刻,世界移動通信史再次被刷新。衆多網友通過5G+雲網技術見證了這一通信業的“中國高度”。

從2G、3G、4G時代一路走來,今天的“5G上珠峰”,不僅是人類生命禁區的極限挑戰,更讓今後的登珠峰科考、環保監測、生命救援等充滿科技含量,也有了更多底氣。

2020年2月,抗擊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億萬“雲監工”通過5G+雲網實時在線慢直播技術見證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中國速度”。從“雲監工”到“雲登頂”,背後是中國通信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實現重大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爲了上網課,藏族女孩斯朗巴珍要爬到雪山上找信號。2020年2月,中國移動西藏公司昌都分公司把設備手提肩扛搬到山上,專門架設一個基站,讓她終於能夠在家裡上網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信息孤島”實現了通網,直播帶貨助力脫貧攻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成爲我國通信業務發展的主旋律。

——————————

一部小小手機的變換,見證了移動改變生活的夢想。

世紀80年代,第一代手機進入中國人的生活。那個像磚頭一樣厚重、被稱爲“大哥大”的黑色大傢伙,身價不菲,一度被中國人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2G時代,手機還只能用來打電話和發短信。這一時期,中國引進國外技術,在世界通信業領域賽道一直處於“跟跑者”行列。

進入21世紀,移動通信成爲全球科技創新和國家競爭力的戰略必爭之地,中國開始尋求突破。爲了促進3G以及4G的發展,2001年我國啓動了Future計劃(未來通用無線環境研究計劃)。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國移動力求自主創新,在4G發展方向上,選擇了不同於歐洲標準的TDD道路。

“我們當時看到TDD未來的前景,在技術創新上的可能性更大。”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20年來一直深耕通信技術自主創新,一路見證了中國“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艱辛歷程。

中國的技術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使TDD成爲世界認可的國際標準。當時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的是FDD-LTE制式,而中國移動倡導的則是TD-LTE(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

2007年,4G標準制定進入尾聲,當時中國TDD技術發展前景十分渺茫。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劉光毅團隊擔負起推動中國TDD技術全球化發展的歷史使命,從技術提升、推動國際標準等多個方面展開工作,在TDD標準最爲關鍵的幀傳輸結構等方面提出3項核心技術革新方案,顯著提升了TDD系統的技術競爭力。經過歷時半年夜以繼日的攻關,他帶領團隊經歷了與國際主流設備商和運營商的多輪博弈,成功推動TD-LTE成爲全球唯一4G TDD技術標準。

讓黃宇紅感慨的是,2013年12月4G正式投入商用以來,中國移動用3年時間完成了2G時代10年的建設工作。4G商用規模實驗殊爲不易。當時技術人員在15個城市、兩萬個站點進行了1萬多次的測試,2012年在廣州的規模試驗中,全球第一次200多人在同一地點同時使用筆記本進行性能測試,留下了一個難忘而珍貴的歷史鏡頭。

“1G、2G、3G時代,更多的是讓人們瞭解和開始使用移動通信。”劉光毅表示,4G是在中國發展最積極也是最成功的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人們日常生活由此迎來巨大變革——出門不用帶錢包、銀行卡,使用手機支付和導航、共享單車、在線購物等已成爲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從行以方便到快速通達,通信的每一步變革,都在切實地改變每一個人對世界的想象。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到了5G時代,中國移動的目標是,標準產業雙引領,打贏一場“翻身仗”,讓世界看見中國力量。結合在4G TDD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影響力,劉光毅帶領團隊提出了全球矚目的“5G之花”方案,實現了在ITU/3GPP/NGMN等國際標準和行業組織中對5G需求的全面引領。劉光毅及團隊深耕“新頻段、新天線、新架構、新設計、新能力、新傳輸”六大關鍵技術方向,中國移動成爲5G獨立組網標準推動的事實主導者之一。團隊共申請5G專利2000餘項,專利實力位居全球運營商第一陣營;在3GPP等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共牽頭27項5G核心標準項目,提交5G標準化文稿3000餘篇。

不僅充分發揮在全球通信領域的產業影響力,推動我國主導的TDD技術成爲5G系統的基礎和主流,中國移動更牽頭5G國際標準關鍵項目61個,獲得5G專利超過2000件,實現了名副其實的“領跑”。

人們對5G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快”,從1G、2G到今天的5G,峰值速率從KB級別提高到MB級別,再到如今的GB級別,手機已經可以實現近似地面光纖寬帶的千兆帶寬,4G網絡需要10分鐘下載的一部4K高清電影,5G網絡只需要幾秒鐘便可完成,近幾年最火熱的購物模式“網絡直播帶貨”,正是建立在高速移動網絡的技術基礎之上。

5G不僅是更快。黃宇紅將4G、5G比喻成“修路”和“造城”:“4G是修數據通道,5G是立體通道。兩者最大的區別是5G不是單點的技術,需要打造跨行業的融合生態。”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改變,遠程在線生活工作模式在疫情期間得到充分運用,全國各地專家在遠程醫療場景下抗擊疫情,學生在家接受遠程教育,員工線上完成遠程會議……在諸多“遠程”需求得以實現的背後,是憑藉5G技術擁有的大帶寬、低時延和快速部署等技術能力支撐。

從1987年第一個移動通信基站誕生,到今天30多年時間裡,移動通信經歷了4次代際變遷。今天,在全面推進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一個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現代化通信網絡已然佈局於世界東方。

中國移動成立20年來,以不懈努力和使命擔當,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矢志不渝用自主創新帶動產業突破,衝在了世界通信業“領跑者方陣

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中國移動再出發,主動迎接6G新挑戰:針對6G後續研究乃至標準化,相繼發佈了面向2030+系列白皮書,提出了“數字孿生,智慧泛在”的6G願景、6G網絡六大特徵、“三層四面”6G網絡邏輯架構。中國移動還積極推動構建6G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面向基礎研究和行業短板,繼續開創移動通信新輝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