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當「護國神山羣」離開臺灣

中時社論

全球晶片短缺困境未解,美、歐、日及大陸莫不想方設法降低對臺、韓高級晶片的依賴,南韓也積極投資先進晶片製造,希望超越臺積電。臺積電能否維持主宰全球晶片代工市場的地位,受到國人關切;對於是否能培養下一座「護國神山」或「護國神山羣」,也產生企盼。臺灣需要不斷培養出新的護國神山,一來可以強化經濟動能,二來萬一「神山」不敵地緣政治考驗,仍有其他神山可以依恃。

工研院助力臺灣製造業發展

臺灣研發創新能力不差,近年各項國際競爭力評比都有傑出的表現。2019「世界經濟論壇」(WEF)將臺灣創新能力排列爲全球第4,領先諸多先進國家,更狠甩亞洲各國。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創新能力,當然有諸多原因,設立於1973年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擁有6千位員工,多年來努力進行各種技術研發,再轉移給產業界運用,已成爲臺灣製造業發展茁壯的一大助力,此應是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由工研院研發技術而衍生出來的企業,也爲臺灣經濟發展增添動能,例如,在半導體業領先全球的臺積電、聯電、臺灣光罩、世界先進等,都是工研院的衍生公司。但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今天的工研院,還有當年的能耐嗎?

細究該院的研發表現,我們必須承認,還是「有兩把刷子」。以號稱「創新界的奧斯卡」-愛迪生獎而言,4月公佈的名單中,工研院就獲得了一金一銀,多年累積下來,是亞洲獲獎最多的研究機構

以評估智財權聞名的科睿唯安(Clarivate)2月公佈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評選中,工研院完成了連續4年的第5度獲獎,毫不遜色地和蘋果、微軟、英特爾高通三星等國際知名企業同列榜單。透過大量技術移轉,和超過200家的衍生及育成公司,工研院的確爲臺灣工業發展提供了非常顯著的貢獻。

然而,近來媒體揭露工研院令人驚駭事蹟,就是在半導體材料市場上,2000年後纔出現的「第三代半導體」(以氮化鎵或碳化矽取代矽,具有耐高電壓或高電流特性)正飛速成長,工研院好不容易在這個領域培養出來的「獨角獸瀚薪科技,去年悄悄解散,幾個月後卻在上海成立了同名新公司,引起臺灣媒體注意,也讓工研院研發成果的後續發展引發外界的質疑。

探究這個案件的原委,是工研院研發成果衍生的瀚薪科技,擁有10件碳化矽半導體關鍵專利,但創業初期燒錢甚巨,竟找不到「天使投資人」投資,8年間燒掉10億元新臺幣後,只好出售專利給對岸官方背景的創投業,並將團隊移往大陸另起爐竈。臺灣投資環境若不改善,新創企業將由臺灣培養、大陸成長茁壯。也就是臺灣投下巨資打造的工研院所培養的「護國神山羣」,將移往對岸,「臺灣研發、大陸成長茁壯」成爲兩岸經濟合作新模式。

當年臺積電成立時,是由代表行政院政委李國鼎,帶着經建會主委趙耀東和工研院院長張忠謀,逐一拜訪民間企業龍頭王永慶辜振甫吳舜文等人,爲臺積電找投資人。今天政府角色已經改變,當然不能要求企業拿錢投資,但也不該短視到只管技轉是否能拿到權利金。負責任的政府應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全球資金投入,纔不會讓下一座「護國神山」離開臺灣。

政府短視近利只看權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