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引進NASA技術 中央地方聯手治空污

中市今天引進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先進設備遙測技術,讓超細微粒即時監測空污採樣分析整合系統落腳臺中。(盧金足攝)

市府環保局與環保署合作,並結合學術團隊,引用美國太空總署NASA先進設備與遙測技術,推動「能見度與超細微粒監測分析計劃」。(盧金足攝)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先進設備與遙測技術,爲臺中空把脈。(盧金足攝)

環保署、太空總署(NASA)等單位合作,釐清中部地區空污來源。(盧金足攝)

臺中市引進NASA技術,中央地方聯手治空污!經過半年討論,臺中市今天(8日)終於成功引進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先進設備與遙測技術,首度結合國內學術單位,並導入中央與地方的監測量能,讓超細微粒即時監測與空污採樣分析整合系統落腳臺中。

臺灣中部地區過去10年的空氣品質不良百分比從3.59%逐年降至0.55%,其中臺中市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不合格百分比,從2012年的30%降到18%,但反觀,臺中市55年前的能見度年平均值高達約18公里,隨着工業都會興起、交通發展與氣候變遷,到1992年能見度降到僅約8公里,但過去24年來能見度只維持在10公里,並無明顯改善,如此反差現象,亟需透過科學研究瞭解原因,釐清中部空污來源,研擬解決空污之道。

臺中市副市長林依瑩表示,這項跨單位、跨國際的合作意義非凡,且9至12月聯合監測期間正好是中南部的空污季節,有助於提升臺中市空氣品質,同時對能見度的改進方式能有科學的數據做基礎。

規畫推動該項整合計劃的中央大學特聘教授林能暉指出,除細懸浮微粒物理特性主宰能見度外,其中的化學組成,包括有機碳OC、元素碳EC、硫酸鹽SO42-、硝酸鹽NO3-、地殼塵土等均會影響能見度,而這些化學組成因爲排放源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透過這次聯合監測比對,可進一步解析這些細懸浮微粒的物理化學特性,進一步找出污染源貢獻度,才能對症下藥,作爲擬訂臺中市能見度改善策略

「冬天是中部空污的苦日子!」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說,9至12月的聯合監測期間正好是中南部的空污季節,如能解析出空品改善、能見度未能同步提升的原因,進而可制訂改善策略與有效行動方案,對長期飽受空污之苦的中南部民衆天大好消息,找出爲何空氣改善,民衆卻無感的原因。

環保局長白智榮強調,攸關空氣品質的細懸浮微粒(PM2.5),臺中市從103年每立方米的27微克,至105年底已經降至22.8微克,呈現逐年改善趨勢。但在空污期間,「能見度」卻沒有同步提升,使得民衆無法感受到空氣品質已經改善。

爲了要釐清空污改善、能見度卻不佳的原因,市府主動尋求中央協助,獲得環保署重視。首次導入中央、地方的監測能量,並在環保署與美國NASA長期合作協定架構下,結合中央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東海大學、NASA的先進設備與遙測技術,多方共同合作。

白智榮盼推動能見度與超細微粒監測分析計劃,爲臺中地區細懸浮微粒造成能見度不佳問題,進行監測分析工作,期能提出改善策略建議,這次國際合作方式非常難得,首度把地方政府能量整合進來,代表着臺中市的監測水準已經受到國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