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趨吉避凶 首選內需消費股

開年迎來兩大科技股利空,其一爲特斯拉繳出不如市場預期的2022年第四季交車量,幅度達4%;其二爲蘋果傳出針對AirPods、Apple watch、MacBook等三項消費性產品砍單的傳聞,惟幅度不詳。特斯拉與蘋果分別屬於電動車與消費性電子兩大領域的中高端品牌廠,過去一年這兩家大廠的銷售情況大致良好且相對中低端品牌的同業具有韌性,在全球景氣迅速轉差情況下,庫存去化的陰影或訂單修正的窘境似乎已逐步從中低端品牌廠蔓延至中高端大廠。

農曆封關期間正值美股超級財報周,很難期待與臺股關聯度密切的大型科技股會釋出正面的訊息。綜觀第一季,幾乎沒有任何特定應用訂單具備帶動營運脫離泥淖的能力,庫存去化的陰影正逐步從消費性電子產品向各類非消費性應用蔓延,訂單遭砍的傳聞也從中低端品牌蔓延至中高端大廠。總體經濟衰退機率提高已影響企業資本支出轉趨保守,2022年底陸續傳出Meta暫停在丹麥的資料中心擴張計劃、Google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投資6億美元的資料中心建設無限期延後等市場雜音,此已對2023年資料中心及伺服器短期的成長動能投下變數。

儘管科技業持續迎來展望不佳的利空,過去2~3年深受新冠疫情打擊的內需消費性類股卻正迎來經濟解封后的報復性消費潮,加上鑑於今年出口疲弱,當局擬針對企業投資與消費內需研擬刺激方案,而行政院已準備於農歷年後每人發放6,000元現金,預告第一波的內需消費振興方案已箭在弦上。

回顧過去,政府發放過3次振興券,包含2009年的「消費券」,每人3,600元;2020年的「三倍券」,每人3,000元;2021年的「五倍券」,每人5,000元。根據官方估計,2009年的「消費券」政策對當年度GDP提升0.28%~0.43%;2020年的「三倍券」對GDP提升0.53%;2021年的「五倍券」官方並沒有確切數字,惟經濟學家估計GDP可提升0.9%。

展望本次,政府擬改採「6,000元現金」振興方案,儘管沒有前面3次的槓桿效應,根據「心理帳戶」理論,人們的決策方式是把不同來源的所得,歸到不同的心理帳戶:比較固定的所得(如薪資等)或大筆的一次性所得歸到「財富帳戶」,消費行爲不會因小額的變動而改變消費水準;非固定的或小額的一次性所得,則會被歸類到「當前收入帳戶」,人們會傾向把它花掉。

由此推估「每人6,000元現金」的振興方案將會有短期的效果,同時因消費有替代性,但是餐飲不能替代,不能因此振興方案對餐飲業的助益將會較零售業來得顯著許多。

投資建議部分,伴隨農曆春節消費旺季、國內解封后的報復性旅遊以及振興內需方案加持,看好餐飲、飯店住宿、遊樂園、零售、電商等內需消費股的短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