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尋找中國經濟逆風的避風港

在投資方面,1至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4%,較1至6月的年增率3.8%低,今年以來的累計投資增幅持續下滑。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年減0.5%,降幅較1至6月的0.2%擴大。進出口數據方面,以美元計價,今年6月中國出口貿易額下降12.4%,創下三年來最大跌幅,進口年減6.8%,進出口雙雙下降。今年上半年,出口年減3.2%,進口下降6.7%。

去年12月初,中國取消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當初經濟學家和華爾街投行預期,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並進一步刺激全球經濟增長。但今年已經過去一半,這種預期的景象並未實現,相反中國經濟陷入困境。除內需疲軟、投資乏力以及進出口下降等三大因素造成的困局外,青年失業率創下新高,同時地方政府債務居高不下,使得經濟陷入所謂的「死亡螺旋」。

過去的三年中,中國實行清零政策,這導致服務業的低迷和房市持續下滑;加上對科技、補教等多個產業進行的監管壓制,相關行業紛紛大規模裁員,從而減少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這使得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飆升至創紀錄的20.8%,是全國整體失業率的4倍之多。

地方政府的高債務問題也是中國政府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過去土地銷售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但爲防範開發商的債務風險,中國政府在2021年實施對開發商的監管打壓,導致房地產市場硬着陸,引爆房地產泡沫。

過去兩年的房地產危機導致地方政府的土地銷售收入急劇下降。與此同時,清零政策使得地方政府的支出大幅增加。

這種財政困境使得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挑戰;過去地方政府通常透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GFV)的融資來填補預算缺口,然而這些LGFV的債務不會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形成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估,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LGFV債務規模已高達66兆人民幣。

雖然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降低政策利率,以應對經濟下行風險,但更關鍵的是民衆和企業的信心。只要目前國進民退和監管打壓的政策方向不變,民衆恢復信心或企業投資的前景將難以樂觀。

中國目前在全球PC、手機、汽車和原物料等不同終端需求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分別爲16%、25%、32%和52%;中國經濟面臨逆風時,相關產品的需求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議投資者在選擇產業時,應避免過大地曝險於中國經濟的行業,例如原物料(包括塑化、鋼鐵、水泥)、工業自動化、汽車零組件及安卓手機等。

對於積極型投資者而言,可以在中國經濟面臨逆風時,逢低增持那些對中國經濟風險有一定免疫性的次族羣產業。這些產業包括人工智能(AI)、航太/軍工、綠能、網路通信以及國內餐飲等,這些領域相對具有韌性,可能在中國經濟逆風的情況下表現較爲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