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兩會解讀大陸 「激發市場主體」政策趨勢
三月初,大陸在召開了人大、政協兩會。由於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年,也是中共建黨百年,更是後疫情時期的起始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年的兩會被視爲大陸數十年來最重要的會議。而從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大陸將在十四五期間全力推動轉型。而如何「激發市場主體」,則成爲大陸是否能夠順利轉型的關鍵。
大陸當局強調,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就是發展。而發展必須依託市場主體作爲載體。
所謂的市場主體,包含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涵蓋企業、居民、政府、其他非營利性機構,以及各類仲介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即是指企業。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這次兩會特別強調,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就是在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培育起來,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市場主體」就是大陸的「青山」,只要青山常在,就能贏得未來。
根據大陸官方統計,大陸市場主體總數已達1億3千萬多萬戶。十三五期間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共5745萬戶,較十二五時期增長83%,其中九成都是民營企業,且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資訊傳輸和資訊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佔比,由2015年的16.75%提高至2020年的22.93%;與此同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經濟圈聚集了42%約2,404萬戶的新辦涉稅市場主體。
事實上,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不久,中共即提出「六保」。在大陸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下,其中「保市場主體」即爲重點。大陸當局一再強調,市場主體平穩運轉,才能保就業、保民生、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因此,市場主體不僅是要「保」,更要透過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及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等各種方式「激發」。
市場主體不僅要「保」,還要「激發」
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重點在透過「放管服」活躍市場主體。「放」就是一方面爲市場主體減負,另一方面鬆綁讓市場主體放開手腳競爭;目標是減少審批環節、減材料、減費用、減時限。至於「管」,就是透過強化事中事後的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服」則是優化政府服務,目標是達到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在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方面:重點在爲企業減負。包括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中小企業寬頻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鼓勵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方對承租國有房屋的企業減免租金等。在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方面:重點在持續推進國企混改;同時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與此同時,爲了遏止例如網路大型平臺企業造成的市場不公,反壟斷也是未來的政策重點。在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方面:重點在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除了「減費」,企業「降稅」也是重點政策。大陸一方面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人民幣提高到15萬人民幣;另一方面則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人民幣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除此之外,企業研發費用的扣抵、與節能環保相關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的擴大,還有延長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以及提供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30%等金融支持,這些舉措,都是爲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總的來說,十四五時期,「激發市場主體」將是大陸的重點產業經濟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強則國家強」思維下,十四五時期大陸將透過資源的集中,以打造具關鍵核心技術、能夠決定國際標準制定、位於產業鏈價值鏈高端,以及具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爲目標。然而,在強調「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爲的政府」的前提下,大陸當局要面對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以及如何在有效監管的同時,不扼殺市場主體的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不斷的辯證。可以想見,大陸要走一條有別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仍將面臨許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