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兩會解讀大陸 「激發市場主體」政策趨勢

三月初,大陸在召開了人大、政協兩會。由於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年,也是中共建黨百年,更是後疫情時期的起始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年的兩會被視爲大陸數十年來最重要的會議。而從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大陸將在十四五期間全力推動轉型。而如何「激發市場主體」,則成爲大陸是否能夠順利轉型的關鍵

「市場主體」是發展的「常在青山

大陸當局強調,解決一切問題基礎和關鍵就是發展。而發展必須依託市場主體作爲載體

所謂的市場主體,包含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涵蓋企業、居民、政府、其他非營利性機構,以及各類仲介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即是指企業。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這次兩會特別強調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就是在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培育起來,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市場主體」就是大陸的「青山」,只要青山常在,就能贏得未來。

根據大陸官方統計,大陸市場主體總數已達1億3千萬多萬戶。十三五期間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共5745萬戶,較十二五時期增長83%,其中九成都是民營企業,且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資訊傳輸和資訊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佔比,由2015年的16.75%提高至2020年的22.93%;與此同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經濟圈聚集了42%約2,404萬戶的新辦涉稅市場主體。

事實上,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不久,中共即提出「六保」。在大陸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下,其中「保市場主體」即爲重點。大陸當局一再強調,市場主體平穩運轉,才能保就業、保民生、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因此,市場主體不僅是要「保」,更要透過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及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等各種方式「激發」。

市場主體不僅要「保」,還要「激發」

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重點在透過「放管服」活躍市場主體。「放」就是一方面爲市場主體減負,另一方面鬆綁讓市場主體放開手腳競爭;目標是減少審批環節、減材料、減費用、減時限。至於「管」,就是透過強化事中事後的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服」則是優化政府服務,目標是達到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在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方面:重點在爲企業減負。包括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中小企業寬頻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鼓勵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方對承租國有房屋的企業減免租金等。在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方面:重點在持續推進國企混改;同時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與此同時,爲了遏止例如網路大型平臺企業造成的市場不公反壟斷也是未來的政策重點。在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方面:重點在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除了「減費」,企業「降稅」也是重點政策。大陸一方面將提高小規模納稅增值稅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人民幣提高到15萬人民幣;另一方面則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人民幣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除此之外,企業研發費用的扣抵、與節能環保相關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的擴大,還有延長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以及提供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30%等金融支持,這些舉措,都是爲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總的來說,十四五時期,「激發市場主體」將是大陸的重點產業經濟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強則國家強」思維下,十四五時期大陸將透過資源的集中,以打造具關鍵核心技術、能夠決定國際標準制定、位於產業鏈價值鏈高端,以及具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爲目標。然而,在強調「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爲的政府」的前提下,大陸當局要面對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以及如何在有效監管的同時,不扼殺市場主體的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不斷的辯證。可以想見,大陸要走一條有別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仍將面臨許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