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俄美峰會上的“圈內圈外”

6月16日,在日內瓦舉行的俄美峰會引發多方關注。《時代》週刊專門設計了這樣一期封面,來凸顯在拜登眼中,此次會面的棘手和重要。

這不僅是拜登擔任美國總統以來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首次會晤,更是美俄關係幾乎降至冷戰後最低點時的一次會晤。

當地時間16日下午1時,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拜登先後抵達日內瓦湖畔的拉格蘭奇別墅。爲了此次會晤,瑞士當局部署了超過4000名警察,還專門在別墅周圍和湖畔架設了鐵絲網。然而,會談還是從一開始便陷入了混亂。

按照原定計劃,雙方記者本應在會談正式開始前獲得幾分鐘的拍攝和提問時間,爲了爭搶C位,媒體記者拒絕排成一隊入場,現場隨即陷入混戰。其間,有美國記者和白宮工作人員聲稱遭到了俄方安保人員的推搡。

在場的美國政客新聞網白宮記者安妮塔·庫瑪形容稱,“這是九年來我所見過的最混亂的一場首腦會談。”

俄羅斯總統 普京:他(美國總統拜登)完全集中精力,知道他想要實現什麼。他做得非常精細,你會立刻感受到它。

而在肢體語言學家眼中,拜登和普京看似友好的開場寒暄,透漏出的則是不安與敵對信號

肢體語言學家 格拉斯:拜登和普京間的交流,是我們見到的最“尬”時刻之一。拜登翹起二郎腿,這更像是一種(拘謹的)淑女坐。我們看到普京,伸出腿佔據了很大的空間,他表現率直,手勢誇張,大部分時間低着頭。他沒有(和拜登)進行眼神交流。

這不禁使人聯想起奧巴馬時期,美國媒體熱衷於討論“兩國領導人誰更強硬”的套路。據美國《新聞週刊》報道,此次峰會時,拜登送給普京一副自己佩戴的同款的“飛行員墨鏡”,還有一個美國野牛的水晶雕塑。白宮方面稱,“雕塑莊嚴地塑造了美國最威嚴的哺乳動物之一,代表着力量、團結、韌性”。

對此,有網友不禁打趣地問道,普京是否回贈與自己打過交道的五個美國總統的套娃。

據報道,普京回贈的“國禮”是一套以精緻實用而著稱的“莫斯科霍赫洛馬”文具。

俄羅斯總統 普京: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生沒有幸福,有的只是海市蜃樓般對幸福的驚鴻一瞥,所以請珍惜它吧。

而美國媒體的焦點,更集中在未能同時出席的新聞發佈會上。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俄不舉行聯合記者是白宮方面再三堅持的,爲準備與普京的會晤,拜登在峰會舉行前一週的時間裡召集了十幾名俄專家,包括奧巴馬時期的兩名駐俄大使,所有人均認爲拜登不應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

理由之一是,美國不希望給普京提供一個像2018年赫爾辛基會晤那樣的平臺,使美國領導人陷入所謂“通俄門”事件的尷尬中。

時任美國總統 特朗普:他們(美國情報部門)指控是俄羅斯干的,但我和普京總統談了,他說不是俄羅斯干的。普京總統今天對(干預美國大選的)指控,否認得非常強大有力。

而在《紐約客》看來,白宮堅決不辦聯合記者會更是爲了避免“被嗆聲”的尷尬。

據CNN報道,當天的峰會進行了約3小時21分鐘,而在獨立記者會環節,普京的發佈會進行了約55分鐘,回答了28個問題。而拜登的發佈會只進行了約30分鐘,其中,拜登還先用提詞器發表了約11分鐘的講話,最終回答了7個問題。

今年5月,美國聲稱,來自俄羅斯的黑客利用勒索軟件對美國最大的成品油管道發動襲擊,拜登更是於今年早前表示,將讓俄羅斯付出代價。

美國總統 拜登:我向他明確了,一些關鍵基礎設施是絕不可以遭到攻擊的不論是網絡攻擊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攻擊,沒得商量。

然而,在此次峰會期間,面對拜登施壓的“紅線”,普京表示,美國的指責缺乏事實依據。

俄羅斯總統 普京:根據美方的消息源,世界上大部分的網絡攻擊是從美國的網絡發起的,其次是加拿大。然後是兩個拉美國家,再然後是英國,大部分的網絡攻擊並非來自俄羅斯。

而在人權問題上,普京表示,美國沒有資格就人權問題對莫斯科進行說教。同時,普京就今年1月6日發生在美國國會山的騷亂事件,指責美國採取雙重標準。

儘管拜登堅稱會晤圓滿且積極,但頗令人意外的是,當在記者會的最後,當有美國記者質疑此次峰會的成果時,拜登罕見地“發飆了”。

被CNN這個問題惹急了,拜登當場發飆、侮辱,多名記者強有力回擊(來源:original)

對於此番激烈互懟,《波士頓先驅報》戲言稱:拜登對CNN記者的態度可比對待普京強硬多了。俄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爲此提醒人們,近年來,美方已對俄羅斯進行了90多次制裁,今年3月,美俄分別召回各自的大使和部分外交人員,美國隨後發起的新一輪制裁更給俄羅斯經濟增加了壓力。

莫斯科智庫俄羅斯國際問題理事會(RIAC)主任安德烈·庫爾圖諾夫直言:“很顯然,普京堅信美國是對俄羅斯的敵對國家,這種看法不會因爲一次形式大於內容的會晤而輕易改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健:我覺得首先這個峰會看上去是一個沒有議程的峰會,雙方應該說是本着一種邊談邊看,談到哪算哪這樣一種原則開會。所以雙方直接能夠談的東西實際上並不多,第二個信號就是雙方最後,沒有進行普京對拜登的一對一,這個實際上透露出一個信號,美俄雙方在這次峰會的討論過程中在很多重大的問題上並沒有形成突破。

對於“普拜會”的成果,美聯社這樣總結道:這場會晤沒有“拳頭”也沒有“擁抱”,兩人在日內瓦湖畔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會晤後“仍然堅定地站在各自最初的立場上”。

在《紐約時報》看來,相比“朋友圈外”的俄羅斯,拜登此番歐洲之行期待更多的,則是來自“朋友圈內”的支持。

當地時間6月1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康沃爾郡出席G7國家領導人活動時,用一把禮儀用劍切開了一塊大蛋糕。

在隨後的合影環節,女王再次開口活躍氣氛。

美國《每日秀》對此評論稱:連女王都難以掩蓋G7會場外抗議的尷尬。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健:這次英國作爲G7峰會的主辦國,應該說出了不少的風頭。而且在和美國總統拜登的會晤以及在G7這個場合,英國首相也不斷地強調,應該正在開始去推行所謂的全球不列顛的外交和戰略意圖,我們看到這個所謂的全球不列顛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也就是應該想要在脫歐以後,重新去建構它的外交和戰略割據而在這個過程中去拉圈子,應該說是英國外交的一個主要的方向。

會場外的海灘上,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成員裝扮成七國領導人的形象,爭搶着一支巨大的“疫苗”。

而環保組織“藍色海洋”的成員則用行爲藝術裝扮成海中的波濤,引發人們對海洋保護的重視。甚至還有抗議者將拜登和約翰遜的充氣人偶放置在充氣船上。

受疫情影響,此次峰會是G7成員國領導人闊別兩年來的首次線下聚首,會議的地點被東道主—英國首相約翰遜選在了其老家康沃爾郡舉行。

儘管在拍照時所有G7領導人都採取了“胳膊碰胳膊”的方式,而很快就有英國網友質疑發出質疑。“沒有口罩。沒有社交距離。燒烤看起來很可口。”

默克爾:我只能說,我們不能假裝新冠已經結束。

英國首相 約翰遜:我們將竭盡全力,捍衛英國的領土完整。

據《每日郵報》報道,在12日上午進行的G7一對一對話中,約翰遜罕見地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展開一場“香腸大戰”。這段辛辣的對話則被媒體解讀爲英國脫歐後,英歐之間圍繞主權利益爆發的“戰爭”。

14日,歐州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警告稱,眼下英歐間的緊張局勢是對歐洲局勢的重要考驗,脫歐協議必須被尊重,否則歐盟會採取報復性措施。

而在英國《獨立報》看來,脫歐後的英國面臨孤立,藉助G7峰會,無疑是一次站上國際舞臺中央的絕佳時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健:英國現在看上去無非是兩手。一手就是利用他所謂的傳統的影響,在他原有的有一些經貿或者說歷史文化聯繫的區域,去重新激活這些舊時的圈子,看能不能發揮什麼效益。另一方面,根據他所謂脫歐以後在外交安全上,包括經貿上有自主權的條件

一方面繼續拉住美國,另一方面利用他這種所謂的全權去拉攏一些國家,然後來建立一些新的圈子。而“圈子外交”正是歐洲傳統均勢外交的慣用手段。

19世紀初,年輕的奧地利外交家梅特涅通過推廣以轉圈爲特徵的“華爾茲”舞,成功拉攏了各國的青年才俊,拿破崙娶了奧地利公主,使奧地利這個實力並不太強的國家也能成爲左右歐洲政治的核心。各個王國之間通過王室聯姻形成了穩定了一個世紀的同盟。而如今英國“拉圈子”的第一步是對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仿效。

1946年3月,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把蘇聯排除在西方圈子之外。但僅僅半年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蘇黎士大學發表題爲《歐洲的悲劇》的演說,奠定了英國“三環外交”的基本構想。英聯邦作爲第一環,英語國家作爲第二環,歐洲作爲第三環。英國在每一環中均佔據重要地位。

但隨着冷戰的爆發,歐洲一體化和非殖民化運動,丘吉爾的“圈子外交”難以落實。如今,英國更需要藉助“美英”和“英聯邦”這兩環施加影響力。13日,爲了展示英美間的“特殊關係”,約翰遜專門邀請拜登於G7峰會期間第二次面見女王。

據美聯社報道,當天傍晚,拜登夫婦前往溫莎城堡,與女王進行了約40分鐘的茶敘。作爲回禮,拜登向騎行愛好者約翰遜贈送了一輛手工打造的紅白藍三色自行車。此前的6月10日,約翰遜與拜登在卡爾比斯灣簽署所謂的《新大西洋憲章》,以體現英美有共同價值觀。但令人尷尬的是,6月6日,對於最能體現歐美互助精神的諾曼底登陸77週年紀念日,拜登卻罕見地保持沉默。與之對應的是,6月18日,法國高調紀念戴高樂發表反納粹宣言81週年,比美英的《大西洋憲章》還要早1年,當時英法並沒有得到美國全力支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健:我們看到《新大西洋憲章》裡面談到,很多所謂的要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這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是基於什麼樣的規則,我覺得英美這個裡面沒有說清楚。不言而喻,這個規則就是有利於維護美國霸權或者說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這樣一種規則,而這種規則恰恰對於其他國家,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的權利,我覺得是一種壓制。

英國《泰晤士報》注意到,在G7峰會上,美國正式提出的名爲“重返更好世界倡議”的全球性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健:我覺得美國爲主導這個所謂西方圈子,他要真正的運作起來或者說它要維持一段時期的話,毫無疑問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它要不斷把他們的內部矛盾向外轉移。這樣的話可以短期內,一方面掩蓋他們之間的矛盾,避免因爲盟友之間的矛盾,而導致圈子分崩離析。而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把矛盾轉移這樣所謂的內部問題,外部解決。比如說我們看到現在美國在和盟友,討論一些他們之間的問題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積極主動的把這些問題和俄羅斯和中國相聯繫。

然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對於美國不斷挑起的“中國話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歐州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以及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均對此持保留態度。

德國總理 默克爾:我們需要世界上的每個人,我們想要攜手合作。尤其在氣候保護和生物多樣性領域,想要達成解決方案,與中國的合作不可或缺。

馬克龍:讓我澄清一下,七國集團並不是一個,對中國充滿敵意的俱樂部。

而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在新冠病毒溯源調查方面,英美領導人間同樣產生了分歧。

英國首相 約翰遜:我確實認爲這是人畜共患病所引發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關注點所在。目前我們得到的建議是,這種特殊的人畜共患疾病,看起來不是來自實驗室。

6月15日,針對G7峰會釋放出的信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一國或一個國家集團號令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趙立堅:搞小圈子和集團政治,搞意識形態站隊,強迫別的國家在陣營之間選邊。違背和平、發展、合作的歷史潮流,註定不得人心,也不會得逞。美國病了,病的不輕。七國集團還是給美國把把脈開藥方吧

普京在“普拜會”後說,我們不需要看着對方的眼睛和靈魂。這表明拜登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並沒有觸及美俄關係的實質性問題。

而儘管拜登此次一直強調的美國維護與西方盟友關係的重要性,但美國時不時的仍然以“西方領導者”的姿態出現,在實際利益面前,這種在某些方面延續了“美國優先”的朋友圈能否真正運行起來,恐怕還要被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