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年老手藝 上海南翔小籠包手法列中國文化遺產

▲包南翔小籠是一門功夫活。小籠師傅手拿一塊小小的麪皮,一眨眼就把一大團肉餡包進去了,最快的一分鐘能包7只小籠包。(圖/取自解放日報

旅遊中心綜合報導

上海知名的「南翔小籠製作技藝」8月13日入選大陸文化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猗園南翔小籠饅頭的製作技藝從1871年誕生至今已有143年曆史,其餡料配製秘方和製作技藝由師徒六代人傳承至今,位於老城隍廟總店每天都出現排隊人潮

南翔饅頭店,創建於1900年,總店位於上海老城廂內、上海城隍廟九曲橋邊,靠近豫園,其中以小籠包最爲著名。南翔小籠包以皮薄餡大爲特色,內含滷汁,配以薑絲,用來佐餐食醋也經過特殊加工,根據專家考證,南翔小籠的製作技藝源自清代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

▲旺火沸水蒸5分鐘,出籠時小籠呈半透明狀,形如荸薺,小巧玲瓏。(圖/取自解放日報)

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講究薪火相傳。140多年來,總共傳了六代,其中上海古猗園小籠餐廳李建鋼在1997年成爲該技藝的第六代傳人。李建鋼介紹說,南翔小籠美味關鍵秘製的餡料。它的餡料以豬腿肉爲主,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雞湯肉皮取凍拌入。同時,灑入少量碾碎的芝麻,以取其香。如果挑開小籠包的麪皮,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味誘人的肉餡。所以吃的時候也有個名堂,叫「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城隍廟-九曲橋-南翔饅頭店(圖/翻拍自維基百科)

南翔小籠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遺,這一技術的後續人才也更有動力。據瞭解,李建鋼在2000年制定了南翔小籠的製作標準規範,並在2012年成立李建鋼工作室、在2013年於上海大衆工業學校開設學習班,爲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