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就高血壓!他換多種藥難控制 切掉「腎上腺瘤」竟好了
▲30歲就高血壓!他換多種藥難控制,切掉「腎上腺瘤」竟好了。(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ETtoday資料照)
40歲的卡車司機有10年高血壓病史,服用降壓藥始終控制不好,某天因嚴重頭痛、全身無力,無法工作就醫,新陳代謝科醫師發現他服用多種降壓藥物,且並有低血鉀現象,疑似內分泌高壓作祟,經過抽血加上腎上腺電腦斷層掃描,證實左腎上腺有一顆1.2公分的皮質醛酮瘤,確診爲「原發性高醛固酮症」,透過手術切除,終於穩定血壓。
收治患者的臺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張嘉暉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大多屬於「原發性高血壓」,致病原因包括攝取過多鹽分、壓力、酒精、肥胖、遺傳、年紀及血管硬化等。只有不到1成爲「續發性高血壓」,通常是內分泌腫瘤、腎動脈狹窄、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服用影響血壓升高的藥物等所致,只要早日找到原因,就有機會讓血壓恢復正常。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是「續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患者年齡以30~60歲居多,往往在出現高血壓6~7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且常有年輕型高血壓的病史。
▲左腎上腺1.2公分的皮質醛酮瘤。(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張嘉暉表示,腎上腺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當腎上腺出現皮質腫瘤時,可能導致醛固酮或皮質類固醇分泌過多,患者容易發生頑固性高血壓或高血糖,使用多種降血壓降血糖藥物仍不易控制。此外,還會出現低血鉀相關症狀,包括心悸、手腳麻痹、肌肉無力、口吐白沫甚至癱軟昏倒。
高血壓已有年輕化趨勢,若控制不佳,很容易引發腦中風、心臟疾病、腎衰竭等嚴重後果。張家輝提醒,如果40歲以下就有高血壓、服藥控制不佳,加上全身無力及低血鉀情況,應儘早篩檢內分泌高血壓,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臺北慈濟10多年來也幫30多位患者進行治療,88%患者手術切除腫瘤後,已經簡要,甚至不需要再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