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爽花錢買虛坪! 建商無奈說出原因

▲目前公設納入計價僅有臺灣香港中國採用。(圖/記者葉佳華攝)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今年截至10月底止,北臺灣縣市公開銷售大樓(含商辦)、華廈類新建案平均公設比持續走高,其中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等五個縣市均刷新歷史新高。住展房屋網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數據顯示大樓公設比不斷升高,離「實坪制」越來越遠,越晚買房民衆,必需花更多錢在虛坪上面。

對於新建案公設比持續走高的趨勢,不願具名的建商無奈的表示,「這也不是建商樂意看到的」,首先,國內建築技術規則法規愈來愈嚴格,像是逃生梯,以前是「根據建築物樓層面積一定比例設置」,後來修改爲「根據樓層一定高度以上必須設置2支以上逃生梯」,其中又規定有1支必須爲無障礙樓梯,由於佔用面積相對加大,公設比自然提高。

另外,是都市計劃施行細則的改變,以停車空間來看,雖然全臺各市法規都不同,但北市要求最嚴格,也導致公設比不會下降。

最後,有些建商的產品定位是提供0歲~100歲的全齡社區,公設設施琳琅滿目,相對公設比就會增加。

▲目前公設納入計價僅有臺灣、香港及中國採用。(圖/記者葉佳華攝)

何世昌分析,公設比持續升高,原因仍與業者推案成本利潤息息相關。至於今年上路的雨遮不計坪新制,目前看來與公設比升高沒有關聯;因爲今年雨遮不計坪的建案少之又少,且雨遮不計坪的建案,其公設比幾乎都低於平均值,足以證明雨遮新制未因此拉高公設比,關鍵仍在於業者對於公設坪的分攤計算。

何世昌進一步表示,今年北臺灣整體大樓、華廈建案平均公設比達32.4%,若再加上約15%的附屬建物,等於宣告室內實坪僅約權狀一半」是現在進行式,這種「要一塊,給五毛」的房市買賣問題,仍有賴官員智慧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