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名猛禽受困!」跑到魚塘偷魚 神秘黃魚鴞被網纏

林務局就地野放落難「黃魚鴞」。(圖/臺東林管處

地方中心臺東報導

臺東林管關山工作站近日接獲民衆通報,發現一隻不知名猛禽受困,林管處人員前往查看發現竟是臺灣最大型的貓頭鷹「黃魚鴞」。原來是這隻黃魚鴞跑到魚塘偷吃魚,卻被棄置在池邊網子纏住腳,林管處人員評估後,決定儘速野放,並與村民合力將牠移至紙箱,隨後運到人爲干擾較少的深山溪流野放。

林管處人員到場觀察,這隻黃魚鴞活力旺盛,不時鼓起翅膀作出威嚇警戒樣,還定睛張大眼注視靠近的人,爲了避免黃魚鴞受到驚嚇,加上2到5月爲黃魚鴞育雛期,立刻決定野放。

野放時,黃魚鴞從紙箱衝出,先飛越溪流到對岸河牀停下,張着大眼靈活來回轉着頭張望了一會,然後才振翅沿着溪谷往上游飛離,留下令人讚歎的身影,整起事件才暫告落幕。

由於黃魚鴞難得一見,且體型巨大,體重足有2公斤多,加上當地布農族有個很普遍的傳說,如果在住家附近聽到貓頭鷹的叫聲,就代表這戶人家婦女很快就會有身孕,是布農族的送子鳥,因此當地村民聽聞都到場圍觀,在確認原來是棲息在溪流環境的黃魚鴞。

當地民衆指出近年附近溪流環境改變,魚類也跟着減少,或許是肚子餓了,牠才跑下來魚塘偷吃魚。黃魚鴞屬於鴞形目鴟鴞科,體長約60公分,屬於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是臺灣最大型的貓頭鷹,體重可比臺灣第二大的貓頭鷹褐林鴞,主要棲息在有濃密天然林的溪流環境附近。

黃魚鴞不只吃魚,據研究還會獵食兩棲類、小型哺乳類鳥類蛇類及蝦、蟹等溪流環境的甲殼類。繁殖時通常會選在大樹上的大型附生蕨類上或大型樹洞築巢,因此有黃魚鴞可作爲該地溪流環境是否良好的指標

臺東林管處強調指出,貓頭鷹屬於夜行性猛禽,趾爪與嘴喙極具傷害力,民衆如拾獲傷鳥,勿自行飼養,應就近連絡中央或地方野生動物保育業務主管單位如林務局或縣市政府協助專業救傷安置,避免因不當收治,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