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聯繫人、投資者、運營者——“一帶一路”中的香港角色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劉歡 王小旎 王攀 戰豔水泥做的手提包、能吃的飯勺手工剪裁皮質筆記本……在艾利克斯·布宓看來,香港是最適合中國內地製造企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手工工廠實現對接的“平臺”。“我們期盼更多中國企業把先進的製造技術帶到當地,使用本地材料,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作爲一家國際性慈善基金的負責人,艾利克斯·布宓在日前舉行的香港環球資源展會上表示,希望通過香港這個平臺,讓全球消費者特別是中國消費者的目光聚焦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新興市場。“我對 一帶一路 倡議非常認同,相信它會在促進全球貿易的同時,給更多國家和地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香港“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李鋈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在區位服務業專業化和人文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擔當超級聯繫人投資者運營者等重要角色。香港不但可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亦可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企業與商機“引進來”,互惠互利。“香港應抓住 一帶一路 機遇,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再次騰飛。”

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在香港業界也引起了熱烈討論。

香港貿發局研究副總監邱麗萍看來,“超級聯繫人”意味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香港除了繼續發揮市場聯絡、信息溝通資金結算等傳統的“橋樑式”作用外,更要扮演好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各種資源與香港和內地市場進行綜合性融匯互通的“平臺式”角色。

“在這一定位中,香港不再是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彼此往來的中間角色,而是能夠容納更多人才、資金和發展機會的大平臺,全球的商機在這裡交叉融合,最終形成一張覆蓋範圍更廣的市場大網。”她說。

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日益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爲例,邱麗萍認爲,這些需求不僅依靠水泥和鋼鐵,也需要鉅額資金投入,如何分散風險、保障權益、實現財政資金私人資本的對接,需要大量專業人士參與,橫跨金融、建築、設計、項目管理、環保、諮詢等多個行業,“而這些正是香港最擅長的領域,發展空間極其廣闊”。

依託位於香港的中國廣核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國最大、全球第五大的核電運營商中國廣核集團於2015年底順利收購了馬來西亞埃德拉全球能源公司旗下的13個電力項目。這些項目分佈在馬來西亞、埃及、孟加拉國、阿聯酋、巴基斯坦等五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被視爲中國參與全球清潔能源產業的重要一步。

回顧整個併購進程,中廣核新能源總裁林堅深感“香港功不可沒”。他說,擁有相當比例港籍人才的企業團隊充分體現了“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這一特徵,在併購談判和落實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香港優越的國際區位和高度發達融資環境也爲收購提供了極大便利。

“通過這次併購,我們充分感受到香港在 一帶一路 倡議落實中的獨特價值,香港無愧是內地企業 走出去 的重要平臺。”他說。

專家認爲,香港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能勝任區域投融資中心的重要角色。李鋈麟指出,可鼓勵“一帶一路”沿線企業來香港公開招股及上市集資,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相關的國際離岸人民幣服務中心。作爲亞洲最具規模的資產管理樞紐,香港還可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國際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及跨國企業財務中心等專業服務。

中銀香港分析認爲,未來會有更多中資企業以香港作爲跳板,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目前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約爲1萬億美元,預料10年後將達到2.6萬億美元,香港將從中獲得更多的貿易融資尤其是離岸貿易融資的機會。

李鋈麟指出,香港還擁有熟悉中西文化、運用雙語工作、通曉中國內地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律人才,法律服務行業發展成熟規範,在處理國際仲裁和仲裁執行時,能夠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一個全面的法律服務環境。

此外,香港擁有良好的基建設施,又是國際物流、航運和交通樞紐。展望未來,李鋈麟說,香港可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融合,結合香港各項優勢發揮協同效應,鞏固並加強香港的國際經濟地位。

(原標題:超級聯繫人、投資者、運營者——“一帶一路”中的香港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