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西安-西安美食 不帶葷的特色小吃

西安美食相當豐富,就算是沒有肉的食物,也相當美味遊歷此地,一定要品嚐當地纔有的獨特滋味。

既然這一次介紹的都是西安著名的古剎,那麼美食的部份就不太適合介紹葷菜了。每當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中秋季節,古城西安就有一種秋冬小吃-「黃桂柿子餅」上市。

黃桂柿子餅 芳香撲鼻小點

黃桂柿子餅,也叫「火晶柿子餅」,是西安著名的甜點。兩面金黃餡心綿軟;餡料色彩絢麗、柿桂芳香撲鼻,既是單獨食用的小吃,也是酒席宴上的細緻點心。

陝西關中地區流傳一段,黃桂柿子餅與闖王李自成的軼聞。相傳,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以後,繼續進軍北京。起兵之時,關中正值災荒之年,糧食缺乏,臨潼的老百姓使用當地盛產、熟透的火晶柿子,拌上一點麪粉烙成餅,供李自成軍隊作乾糧吃。李自成的部隊得到糧食補給之後,鬥志昂揚,很快以破竹之勢攻下北京,推翻明朝。

黃桂柿子餅的製作,是將熟透的臨潼火晶柿子洗淨、去皮、去蒂之後,放入麪粉。柿、面各半,用力攪拌,直到揉勻爲止。用這種麪糰包入由白糖、黃桂、核桃仁等製成的餡,做成餅坯,再放入倒有少許清油平底鍋內,用鐵鏟把餅坯壓扁,蓋上鍋蓋,進行烘烤。待到底面發黃時,翻個面,再加清油,蓋上鍋蓋,繼續烙烤熟後即成。

蓼花糖 深得慈禧太后喜愛

蓼花糖是陝西省傳統回族食品之一。它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因爲形態肥大、蓬鬆,很像蓼花果實而得名。其實臺灣也有這種食品,它就是臺灣習俗中過年時候吃的麻,或稱米。

蓼花糖,據說起源於陝西省三原縣,出現於明代正德年間,距今已有接近五百年的歷史。相傳明末時,每值臘月,南方一帶小販,利用當地盛產的優質糯米制成年糕,運到三原、涇陽一帶去賣。臨到年關,賣剩的年糕不便帶回,就寄存在親友家裡,掛起來陰乾。次年將其搗碎,揉捏成條棒狀,用油炸後再賣。這種隔年的陳年糕,經風露、粉碎成棒狀,經油一炸,內部蓬髮、體積膨大,吃起來酥脆香甜,別有一番風味。後來人們逐步摸索,在表面黏芝麻仁或白糖。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蒐集珍饈奉獻,將「蓼花糖」作爲地方名貴食品貢奉,慈禧太后大加讚賞。以後,蓼花糖就被列爲貢品

棗香甑糕 味美引人垂涎

甑糕又名水晶龍鳳糕。以糯米、紅棗爲原料,層層疊放、色澤鮮豔、紅白相間、棗香濃郁、軟糯黏甜。

甑糕使用最古老的蒸具「甑」蒸制而成,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形似圓筒,底部有許多透氣小孔。蒸甑糕時,將甑放在一個大口鍋上,鍋中添水,再將浸泡好的糯米、紅棗鋪在甑底。具體地說,要先鋪紅棗一層,再鋪糯米一層,如此一層夾一層,一共要鋪七層(三層米四層棗)。鋪完後,蓋上溼布和鍋蓋,用大火燒開,之後反覆灑水三次,最後用文火燜蒸,五六小時後即可蒸成。

甑糕是由中國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的專用食品「粉」演變而來。先秦的「粉」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餡蒸成的糕餅,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合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