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之中 享受煙火成都

公園城市建設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公園之中,享受煙火成都

這是興隆湖畔的普通早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像往常一樣,沿着一條湖邊路來到辦公室。從這裡臨窗眺望,可以看到位於興隆湖南岸高地上的天府新區規劃展示廳——“公園城市”理念首次被提出來的地方。這幾年,劉毅見證了興隆湖的鄰水營城、興利除害、蓄水成湖的過程,也親身體驗了在“公園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場景

“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關係演進規律、城市文明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深刻洞悉,體現了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現代化城市、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城市”的深邃思考和戰略謀劃。在將城市佈局和發展作爲時代使命的宏偉實踐中,2020年1月,成都再次被定位爲“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承擔起爲全球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形態提供新範式的時代命題。

一湖一山

見證一座城的重塑

從興隆湖出發,沿天府大道一路北行30公里到了成都市中心,這裡發掘的隋代摩訶池遺址,代表着古代成都城市空間結構和規劃佈局的精要。

自2018年“公園城市”理念在興隆湖畔被正式提出以來,這場跨越1500年的對話,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動人圖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興隆湖的水質僅爲劣V類。爲規範興隆湖區域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成都市2016年底專門出臺了《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同時,通過前瞻性的規劃設計爲興隆湖區域的治理、建設提供了科學性、系統性的實施方案。

至2018年初,興隆湖區域已展現出後來被稱爲“公園城市”的形態雛形。

通過修復整理,現在的興隆湖形成3平方公里的水面,鳥類從之前的52種、總數幾千只,發展到現在的65種、總數超3萬隻。

水清、草茂,興隆湖也因此被稱爲天府新區的“城市綠心”。

站在湖畔向東望去,龍泉山的蔥鬱撲面而來。千百年來,龍泉山一直是成都東側的生態屏障、地理屏障。2017年4月,成都的城市發展跨越龍泉山,將這座山打造成城市綠心和“會客廳”。截至目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已累計實現增綠增景1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0年的59%。

公園之中,生機盎然。據2020年6月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監測結果,公園內分佈有至少500種鄉土植物,同時還保存了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當年李白詩中“草樹雲山”的錦繡風貌,再現成都。

按照規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全面建成後,森林覆蓋率將達到70.5%以上,成都全市人均可增加10平方米淨森林;每年固碳31萬噸,釋放氧氣23萬噸。

興隆湖,見證了“公園城市”在成都的誕生。龍泉山,見證了成都城市形態進階的千年格局

煙火之上

公園城市裡的生活畫卷

家的北邊是溼地公園,南邊是湖,住在興隆湖畔,讓劉毅有了安心幹事的“環境”。

在這裡,劉毅和他的團隊在天府新區已孵化了10餘家創新企業,估值數十億元。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也在興隆湖畔正式揭牌。環興隆湖佈局的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已成爲成都乃至四川最具活力科創區域之一。

龍泉山如今也成爲成都的一座綠色地標,“城市之眼”丹景臺、獅子寶、寶倉灣等景點每天吸引着無數市民及遊客。

興隆湖和龍泉山的湖山相望,只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它們背後,還有一幅更加多彩的公園城市生活畫卷。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成都望平街上人頭攢動。這條老舊街巷,如今是網紅打卡點。

像這樣的街巷,還有北門·愛情裡、音樂坊、江灘公園、東湖公園、交子公園,它們共同的特徵是都位於錦江之畔。這條盛滿老成都人記憶的河流,兩岸居住了千萬人口。2019年,成都開始規劃打造錦江公園,以河流兩岸爲依託,由近及遠地排布綠道、濱水產業帶,以全新的消費場景,構建全新的消費業態。

公園城市也隨着“流動的成都”的漣漪盪漾,成爲城市的年輪。去年底,全長19.4公里的成都一環路完成改造,街角公園、深夜食堂、工業遺蹟等串聯起成都“市井生活圈”。城市的年輪繼續外延,沿成都繞城高速公路打造的環城生態公園,已構建了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等多級城市生態體系,成爲成都城市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和時尚、健康、休閒等融合的生活場景。

連接工作,抵達生活,成都規劃建設了世界最長綠道。當前,成都市綠道累計建成4780公里。書坊、花店、商店、咖啡館分佈其間,與市民只有一個轉身的距離。

點狀到線型,從分散到“串珠成鏈”,從鏈鋪展成面,成都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15平方米。城市成爲公園,公園也是家園。

公園之中,煙火成都。公園城市,正在重構這座城市的未來圖景。

詩和遠方

爲“城市形態”增寫新的註腳

在成都,擡頭遠望,亙古聳立的西嶺雪山,帶來詩和遠方。唐代詩人杜甫看到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勝景,今天依然在成都推窗可見。

與傳統城市中建築與自然存在明顯邊界感不同,成都在建設中實現了區域內公園、街道、建築“無界相融”,通過“城市依託自然”,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形成豐富的公共空間。

在宏觀層面,成都構建了青山爲底、綠道爲軸、江河爲脈的公園城市格局。

在社區的空間承載方面,15分鐘生活圈正在成都鋪開:以步行的時間爲丈量尺度,將居民對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解決在15分鐘的生活圈層內。不僅是要實現“望山見水,藍綠交織”的生態場景,更是把綠色生態“打包”成一個個生態產品,送到每個市民身邊。

在建設公園城市的生動實踐中,成都不斷爲“城市形態”增寫新的註腳。

“公園+”“綠道+”也在激活創新動能。成都面向全球持續發佈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公園城市”已成爲成都新經濟、新動能成長髮育的場景媒介。

公園城市的生態優勢、治理效能和活力韌性進一步彰顯。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一直遵循以人民爲中心的城市發展邏輯,深入挖掘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時代價值、科學內涵和實踐路徑,努力打造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國平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