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灣市場的ETF奇蹟與投資人教育

自2014年以來,在國內基金業者金管會、證交所的共同合作下,臺灣先後推出槓桿/反向ETF、期貨ETF與債券ETF等多種創新ETF產品,徹底改變臺灣資產管理業之生態。在2014年底,國內僅有ETF 23檔,總規模1,610億元,但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時間內,於2020年7月底,ETF的數量已成長至216檔,總規模高達1兆9,244億元,成長率分別達839%與1,095%,不但發展速度高居全球之冠,並先後獲得《Bloomberg》與《華爾街日報》等國際媒體報導。受益人數更由14萬6千人暴增爲148萬人,增幅爲驚人之913%,可說是另一個「臺灣奇蹟」。

ETF具有低成本、高流動性、高透明度交易便利並可橫跨多種資產類別等優勢,近年更增加槓桿與反向多種類別,不論牛熊市均有獲利的可能。到今年第一季底,全球ETF總資產規模高達5.27兆美元,與主動式基金已可分庭抗禮。臺灣ETF市場爆炸性成長在亞洲獨樹一幟,證明臺灣金融創新的速度已與國際同步。然而近期ETF市場的某些爭議性事件同時也提醒我們,臺灣投資人對於ETF的認識仍待強化,不論是投資人自己、ETF發行商券商交易所均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首先,就風險控管來說,投資人對交易ETF的潛在風險仍然缺乏明確的認知,其中尤以槓桿/反向ETF爲最。雖然根據現行《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受益憑證買賣辦法》規定,投資人在買賣ETF之前必需要簽署風險預告書,而在交易槓桿/反向ETF之前,投資人更要符合「適格性」要求,方得爲之。但連結海外投資標的之槓桿/反向ETF往往沒有漲跌幅限制,若遇到極端行情,其波動將非常劇烈。舉例來說,今年1月中到3月中,陸股槓桿ETF一度大跌近四成,而今年4月20日剛剛發生過負油價西德原油期貨,行情波動尤爲劇烈。連結西德州原油期貨的元大S&P原油正2ETF,於4月21日就曾經發生單日大跌68%的異常現象,ETF發行商若未及時進行投資策略調整,基金資產恐將全數歸零。因此交易槓桿/反向ETF具有高度風險,投資人在交易前,應確切明白槓桿/反向ETF所連結期貨契約的風險特徵,並應清楚瞭解自己所簽署之風險預告書的內涵,並且詳閱公開說明書信託契約相關條款

其次,臺灣仍有許多投資人在交易ETF時,並不瞭解ETF的市價淨值可能有所偏離。簡單來說,ETF是掛牌在交易所的開放式基金,其市價由供需所決定,但由於其本質爲基金,因此仍可計算淨值以反映其實際價值。當ETF市價高於其淨值爲溢價,而當ETF市價低於其淨值則爲折價,亦即基金折溢價的概念。在一般的狀況下,市價與淨值兩者應極爲相近,但由於連結海外投資標的之槓桿/反向ETF的可發行數量受到政府相關單位管制,當市場供需不均衡時,此類ETF便會發生折溢價的現象,造成投資人常常用不合理價格進行買賣而不自知。

近期國內ETF市場常見投資人大規模搶進某些ETF,導致市價大幅高於淨值之異常溢價現象。投資人雖然看好相關ETF之中長期後勢,但動輒以明顯高於淨值之市價進行交易,有可能造成自己未來的潛在損失,亦會影響市場交易秩序。因此,投資人在買賣ETF之前,建議應先至各家ETF發行商的網站、證券交易所的平臺報價軟體上確認ETF的折溢價狀況與市場價格的合理性,以避免自己用過高的價格買進ETF,或是以過低的價格賣出ETF。像今年5月4日,元大S&P原油正2ETF溢價即一度高達456%,後續一旦溢價收斂,當初以高額溢價買進的投資人,就必須承受市價迴歸淨值的潛在大幅損失。

最後,ETF以追蹤指數爲目的,其操作之良窳,均應以指數作爲依歸。日前元大S&P原油正2ETF爲規避負油價之異常市況,調整投資策略,將基金持倉部位由近月(6月)轉爲遠月(12月),並降低曝險部位,以確保基金不受負油價衝擊。若比較該基金淨值與追蹤指數之表現,自4月20日到9月4日,基金淨值績效爲-6.98%,而其追蹤的指數是-48.79%,基金績效明顯優於追蹤之指數,該基金雖爲規避市場異常風險而調整投資策略,但其調整似未明顯影響投資人權益。以高溢價買入原油正2ETF的投資人仍處於損失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溢價開始收斂,也就是過高的市價開始往淨值方向下跌。

綜上所述,國內ETF市場的榮景,不但帶動了國內資產管理業、證券業期貨業商機,也讓臺灣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更上一層樓,但隨着ETF市場的快速發展,投資人亦應與時俱進,深入理解相關產品之架構與設計內涵,並瞭解追蹤指數、折溢價與操作風險等基礎概念。

我認爲一般投資人承擔的最大風險,就是買了連自己也不完全瞭解的金融商品,因此投資人教育對市場的正常運作及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基金業者與券商在發行產品之餘,亦應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共同合作推廣市場教育,讓ETF產品得以永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