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不造車是長期戰略也是明智之舉

5月24日,華爲公司再度發佈聲明重申不造車,稱“華爲不造車。這一長期戰略在2018年就已明確,沒有任何改變”。

華爲表示,至今爲止並未投資任何車企。而在上個月第十九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華爲出盡了風頭,以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爲整車廠家站臺,爲某電動品牌車鳴鑼開道。這讓輿情對華爲產生誤解,以爲華爲在造車。

華爲認爲,產業界需要的不是華爲品牌汽車,而是華爲三十多年積累的ICT技術能力,來幫助車企造好面向未來的車,即爲車企提供基於華爲ICT能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部件

事實也如此,華爲不是車企的投資商,而是基於ICT技術的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二者不可混爲一談。

華爲不造車是華爲的長期戰略,也是明智之舉。

一方面,華爲涉足電動車業務純屬無奈之舉。由於來自美國制裁,華爲這兩年日子不太好過。

目前華爲的兩大業務支柱都陷入困境,通信設備運營商業務在海外市場舉步維艱,不少國家懾於美國的威脅,把華爲5G業務排除在外。智能手機消費者業務因芯片供應渠道阻隔,手機產量及銷量大幅下滑,其市場份額僅剩4%左右,排名全球第6。須知,一年前,華爲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登頂全球第一,如今風光不再,令人唏噓。

無奈之下,華爲找米下鍋,拓展自主可控的新業務。與汽車品牌賽力斯合作,提供智能零部件,以彌補華爲在智能設備市場份額的衰退。

華爲深耕ICT領域數十年,對於造車問題已經深思熟慮,明確了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即便是外界很看好華爲,可謂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的華爲,但是,在當前大量資本與企業涌入造車浪潮的市場環境下,華爲依然保持冷靜。

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華爲審時度勢,不亂方寸,不忘初心,堅持打造ICT基礎設施。越是面臨艱苦,前程混沌,越是不能動搖,撥雲見日。因此公司再一次重申:華爲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爲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在華爲看來,智能汽車是ICT行業與汽車行業融合的產物,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每個業務都與華爲傳統ICT業務相關。而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底層邏輯與商業信心同樣來自於華爲在ICT領域的深厚積澱。

另一方面,華爲又不跟風,不造整車。2020年11月,華爲在一份內部文件中強調,華爲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爲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這份措辭嚴厲的文件表明華爲堅決造車的決心。

在此之前,在一些媒體報道標題中,動輒出現“華爲造車”等字眼,衝擊受衆眼球,甚至還有知名學者公開力挺“華爲造車”,引發業內外對於華爲造車的關注。

時下,製造電動車成了新概念,被廣泛炒作。但於企業而言,企業的形象靠什麼來建樹?企業的效益靠什麼來爭取?企業的前途靠什麼來鋪就?顯然不是靠概念炒作所能奏效的,弄不好只是春風一瞬,寒流數度

須知概念終究是虛的,再玄再美妙的概念也必須以企業的盈利爲基礎,脫離了企業實力的概念只能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

就企業來說,如果不是對企業精耕細作,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只是靠炒作概念進行資本運作,來搞投機,也就是光着身子去游泳,當潮水退去,企業露出乾瘦的軀體,只會讓投資者嗤之以鼻,拂袖而去。

正是基於上述理論的思考,華爲涉足造車,但堅持不造整車,而是採取與整車製造廠商合作的途徑,介入其中,在零部件上分一杯羹而已。

可以毫不留情地說,一些企業急匆匆地造車,是衝着國家的補貼政策來的,有的雷聲大雨點小,陷入騙補的泥淖不能自拔。

華爲不做這樣“下三濫”的事,盲目造車,弄不好還會搭上主營,兩頭落空。而與整車製造廠商合作,以技術入股,可降低風險。這是華爲的睿智之處。

無論別人說什麼,華爲有主心骨,涉足造車,但不造整車。

華爲在電動車製造業務中甘當配角,依然風光。

在消費者心目中,在車展上某車企品牌影響力相對弱一點。此次上海車展,該品牌車藉助華爲,爲其宣傳鼓動,或許是劍走偏鋒的絕招。而華爲也盡顯風流。華爲大佬們悉數到場爲該品牌捧場,展臺前人頭攢動,車迷和消費者大多是衝着華爲來的。

而華爲一旦成爲該品牌車的銷售商,它又將轉身爲主角。主角和配角同臺異彩紛呈,上演新能源車的瀟灑風流。

況且華爲入局智能汽車,預計將填補國內在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陣營中的空白,由於華爲在三電、CV2X、AI、物聯網操作系統等領域都有極強的競爭力,預計將對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生較大的拉動作用,從而利好相關產業鏈。

即便是置身智能汽車配角,華爲還是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