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電模式好不好交給市場來評價
□ 胡立彪
電動汽車充電、換電模式之爭由來已久。隨着國內電動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一度處於弱勢的換電模式如今聲勢逐漸走強。這首先表現在政策支持上。在2020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後,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延續對“換電”的支持,提出把“增加換電站等設施”作爲穩定和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業界的反應也非常積極。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來自業內的代表委員就更大力度推進換電模式提出建議。比如,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建議出臺動力電池國家強制標準,統一規格,互通互換,並將換電站作爲新基建重點,有效解決續航里程有限的痛點;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車電分離”商業模式政策體系的建議》中指出,國家相關部門應協同研究,針對“車電分離”模式全面梳理和出臺完善的管理政策,加快“車電分離”應用落地。
比起在全國兩會上提建議,業界更積極的反應是推動換電模式落地的行動。2020年以來,在政策助推下,許多車企開始在換電領域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新註冊的換電企業超過3000家。
換電模式聲勢走強,最基本的動力還在於其擁有相對於充電模式而言的諸多優勢。最被業界認可的首位優勢,是價格。衆所周知,一輛純電動汽車的價格構成中電池佔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實行車電分離,電池不計入購車總價,而是以租賃的方式使用,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次性購車成本就低多了。另一個顯著優勢是,換電的能量補充方式速度快,可大大提高出行便利度。蔚來今年1月正式發佈了其第二代換電站,整個更換電池的過程僅需3分鐘左右,與傳統燃油車加油的時間相當。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換電模式節約用地的優勢也日益凸顯。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充電模式下,充電樁建設必不可少,每輛私家車的充電面積大約爲12平方米;而換電模式並不需要建樁,只需集中建立換電站,像奧動新能源的4.0換電站,佔地大約150平方米,可以爲多至3000輛車提供換電服務,相當於每輛車佔地0.05~0.5平方米。由此可見,換電模式的土地利用效率極高。
除此之外,換電還可以高效、集約、友好地解決提高電池安全性、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合理利用電力能源等產業難題。
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換電模式優點挺多,短板也不少。就單車而言,換電模式的車輛售價不高,有比較優勢,但換電站建設及運維成本較高。建一座換電站,基礎投入加上電池儲備,需要數百萬元,而且投資回報週期長達五六年,這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換電模式還面臨另一個突出難題:標準不統一。只有做到電池標準化、接口標準化乃至電池管理系統標準化,才能真正實現換電模式的普及。但目前來看,衆多電動汽車主機企業和電池生產企業還是各自爲戰,短時間內做到電池共享,難度很大。
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換電模式早年沒能佔據市場先機,是因爲大多數車企尚未賺足錢,不敢在這方面投入。現在不同了,財大氣粗的車企大把抓,它們向換電領域增加投入有了底氣。尤爲關鍵的是,國家政策開始往換電方向傾斜,加大扶持力度,相關管理部門也在研究出臺具體措施,爲拓展市場掃清障礙。至於標準不統一問題,只要相關企業能坐到一起共同商議,加強合作,並不難解決。去年8月,由北汽新能源、蔚來、中汽中心等單位牽頭起草的《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推薦性國家標準通過審查。這是很好的開始,也是很好的示範。
當然,客觀地看,換電模式如今聲勢走強,也只是相較於自己的歷史而言,作爲後來者,比之充電模式,尚難言“居上”。況且,兩種模式各有各的優缺點,各有各的適合場景,在未來新能源市場中,兩者應該是互補關係,而非對抗。正如那句民諺,“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充電、換電誰更有市場前景,還是要交給市場和消費者來評價。
《中國質量報》【車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