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顧的共好提案 家庭照顧者的性別課題與權益

家總打造照顧咖啡館,讓更多家庭照顧者在社區中就能接觸到家庭照顧資訊與支持服務。(圖/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臺灣老年人比率日益升高,家庭照顧者承受的責任與壓力,也逐漸受到重視,尤其男性家庭照顧者在「男主外」、「男性要有擔當」等傳統觀念框架下,更容易受到壓抑,他們的身心需求更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家庭照顧者權益推動

「家庭照顧是所有人必然會碰到的議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準備、建立正確觀念,保持關注並接觸相關服務、資源。」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副主任張筱嬋說道。

家總是全臺第一個倡導家庭照顧者權益並提供協助的非營利組織,設有心理協談、資源諮詢的關懷專線,及針對翻身、移動等照顧技巧的訓練課程。家總也針對家庭照顧者實際遇到的問題,提出並嘗試新型態的支援方式,進一步分析執行成果,作爲政策倡議的基礎。如「照顧咖啡館」的設立,讓家庭照顧者在社區中就能接觸到各式支持與紓壓服務;讀書會的舉辦也提供家庭照顧者們互相交流的機會。此外,過去不曾有的「喘息服務」,正是家總持續倡議、試辦的支援方式,而此項計劃也成爲政府長照服務的一環,爲照顧者爭取到一年最多21天的喘息服務。

觀念轉變下的男性家庭照顧者

近年在少子化與性別角色轉變等因素影響下,傳統兩性分工的觀念已逐漸打破,轉而以最有利家庭運作模式同心關照。依家總的研究統計,近幾年家庭照顧者除了女性,也看到單身兒子獨子等家庭中的男性角色,主動承擔起照顧的重任

傳統觀念裡,家庭照顧幾乎被視爲女性的責任,而男性則被教育爲勇於承擔家計、主外不主內的角色,導致全心投入家庭照顧工作的男性容易遭受社會異樣眼光。張筱嬋提到,從家總過往的專線協談,可窺見傳統觀念對男性的束縛,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堅強印象,讓來電者少見男性,或即使來電也以「資源諮詢」爲主要訴求,較少傾訴、展露情感的談話內容。「專線來電者還是以女性居多,男性不求助的比例較高,也遇過男性照顧者要求由男性工作人員接聽電話。男性溝通的方式也會比較目標導向,比較在意社會觀感、社會地位,反而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或身心健康的問題。」張筱嬋分享專線常會遇到的男性照顧者狀況。

「大家會覺得女兒照顧長輩很自然,但兒子照顧的話就特別難得,但隨着照顧時間拉長,開始需要仰賴家人資助或是申請補助、產生經濟負擔的時候,男性在家中的支持度相對受到影響,有的個案甚至遭受到言語上的二度傷害,說他應該要去工作,而不是照顧家人,這些都一定會影響到男性照顧者心裡的感受。」張筱嬋以她遇過的個案情形爲例,說明當男性照顧者面臨傳統文化期待、周圍眼光和自身心理壓力交疊時,所面臨的隱性課題,也需要更多的求助意識與社會鼓勵。

家總定期舉辦讀書會與喘息活動,讓照顧者多一個互相交流、補充能量的管道。(圖/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不斷滾動創新的家庭照顧方案

從性別議題到家庭照護模式,照顧者權益倡導也是家總關注的核心,如積極推動在職者得以在家人長照需求期間申請限期折薪假及無薪彈性休假等措施,幫助照顧者不因照顧問題而限制職涯發展,降低因家庭照顧而被迫離職的風險。

又如近年常見老年人互相照護的「老老照顧」現象,以及和兒女不同住而產生的「遠距照顧」案例外籍看護需求因而不斷上升,在此現況下,家總對外籍看護、僱主及被照顧者同樣重視,透過觀念溝通與訪查,設計看護、僱主及被照顧者三方共好的喘息方案,協力提升參與家庭照顧的成員生活與照顧品質。家總也期待透過與民衆交流,共同創造新的服務方案,如9 月將舉辦「守護Plus 夢想更踏實」公益演唱會,藉由照顧者組成的樂團巡演,散播照顧者故事、倡議資源使用。

張筱嬋分享:「藉由提供服務,歸還照顧者於人生、生活的選擇權,希望社會能共同滾動,尋找最貼合現狀的運作模式。」無論性別與家庭角色,每個人都應多些耐心、陪伴與傾聽,不僅能更主動察覺到家庭照顧者的隱性需求,也能讓照顧者感受到支持,並找到共好的相處方式。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電話:0800-507-272

官方網站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9月號632期》)

《臺北畫刊9月號6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