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如果不努力,天賦就只是未實現的潛能
當一個人表現出了近乎完美的狀態時,我們常常會給他戴上“天賦”的帽子。但出色的成績往往得益於“堅毅”的品質。
---------------
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通過大量的、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以將人的潛能激發出來。那麼,一個人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堅持得這麼久呢?這裡涉及一個重要的心理品質,就是堅毅。這裡也談談一本書和一個故事。
這本書叫做《堅毅》,作者是美國華裔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什麼是堅毅?並不是我們理解的爲了某個目標咬牙堅持住。而是長久地、有熱情地在某個領域工作,堅持不懈。
作者調查了西點軍校、體育明星、很多商界成功人士之後,解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天賦是如何導致成功、成就的?是以直線的方式直接將人們引向成功的嗎?達克沃斯通過研究,列出了兩個簡單的方程式:天賦×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取決於兩件事:天賦和努力。天賦絕對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努力,你的天賦就無法發揮出來,它只是你未實現的潛能。通過努力,天賦會演化成爲一種技能;與此同時,努力能夠將人的技能轉化爲成果。作者本人的經歷就是她這個理論的很好的詮釋。
安吉拉・達克沃斯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2013年,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學者獎(MacArthur Fellowship),這個獎又被稱爲麥克阿瑟天才獎,是心理學家能夠獲得的高級別榮譽和獎勵了。
碩士畢業之後的幾年裡,達克沃斯曾經在世界著名的麥肯錫諮詢公司工作,爲跨國企業做行業資訊。從事職業研究之後,達克沃斯創立了非盈利性質的“品格實驗室”,並擔任CEO。
安吉拉・達克沃斯是典型的學術精英和社會精英。從學業上來看,達克沃斯顯然是人們常說的“學霸”“學神”。
當一個人表現出了近乎完美的狀態時,我們常常會給他戴上“天賦”的帽子。安吉拉・達克沃斯也一樣,拿到了麥克阿瑟天才獎的時候,人們自然把她跟“天才”關聯在一起。但是作者自己卻不這麼看,她認爲自己的成績是得益於“堅毅”的品質。她在書裡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她從小在父親眼裡並不是多麼聰明的孩子,上大學期間也不是資優生,甚至選修《神經生物學》這門課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雖然自己每次都是早早來,認真聽講,努力記住每一個名詞,但是還是在第一次測驗的時候沒及格。助教看她基礎太差,都勸她退選,以免影響GPA,但是她還是繼續堅持,後來,期中考試還是沒及格……她準備去退選了,當她走到老師的辦公室門口,又改變了想法,還是保留了這門課,繼續利用所有可能的資源,約了所有能夠約到的助教的時間,把能做的題目都做完,甚至她感覺自己都能夠出考題了……最後的期末考試,她拿到了B,雖然這個成績不算出色,但是她非常珍惜,因爲她是從特別差的基礎起步的,這是個最令自己自豪的成績。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她讀博士期間,導師是心理學界的“大牛”、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學生們都怕他。她被老師叫去談話,說她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完整理論,她哭了,心裡還委屈地想:“爲什麼你不表揚我做得好的地方,淨挑我的毛病。”
“最後,我擦乾眼淚坐回了電腦前。盯着閃爍的光標,意識到我的研究確實做得還不夠,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建樹。我就一直努力工作,畫了一頁又一頁圖表,寫滿了10多個筆記本。經過10多年的思考,我最終發表了一篇文章”。當然,這些工作也奠定了堅毅理論的基礎,也是《堅毅》這本書的基礎,也是她能夠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基礎。
事實上,中國人對堅毅一詞也相當熟悉。我們常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基本揭示了堅毅和成功之間的密切聯繫。當然,作者也在書裡提到了培養孩子堅毅的心理品質的方法。
第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成長性思維,任何人在學習中都會遇到障礙,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而不是永遠都這麼差,才能建立起希望感,堅持下去。
比如,高考成績沒有那麼理想,你要認識到這只是暫時的人生關口,通向夢想的路還很長,並且,學業成績只是我個人表現的一個方面而已。
第二,同樣是刻意練習。找到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水準,戰勝一個個小小的困難,不斷拿到正向的反饋,得到鼓勵,也會讓我們堅持下去。她在TED大會上有個演講,點擊超過1000萬次。而這個6分鐘的演講,她也是經過了很多遍的演練。
第三是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你纔有動力堅持下去。爲一個遠大的、利他的目標而努力,會讓你更有使命感,更容易堅持。(高豔 作者爲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