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飛人耳朵悶塞脹痛 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有解
▲李苡潞醫師建議民衆,若懷疑耳咽管功能異常,務必求治耳鼻喉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小病變大病,危害健康。(圖/記者林悅攝)
「耳咽管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耳內有悶塞脹痛及壓力感,聽力也會跟着變得模糊,甚至產生耳鳴,若不及時處理,耳內持續處於負壓狀態,可能使耳膜塌陷,出現傳導性聽障,甚至演變成中耳炎或中耳積水,更可能衍生膽脂瘤等侵蝕性疾病,「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是解決耳朵悶塞脹痛的新利器。
臺南市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李苡潞醫師舉案例說明指出,24歲吳小姐本身有過敏性鼻炎,曾接受過鼻中膈鼻道成型手術。近2年來反覆左耳悶塞脹痛,說話時會聽見自己的聲音在耳內迴響,有時甚至會出現耳鳴。這種情形在登山及搭飛機時更爲明顯,拼命吞口水或打呵欠也沒效,往往持續2、3天才稍微緩解,她求診各大醫院診所,醫師都跟她說是耳咽管功能障礙,但吃了藥也沒有特別改善。
吳小姐經求診李苡潞醫師,於耳鏡下發現左耳耳膜完整但稍微塌陷,聽力正常,中耳鼓室圖呈現左耳負壓。鼻咽內視鏡發現病患的左耳耳咽管開口,因長期過敏而有黏膜水腫狹窄的情形,經建議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手術,術後1個月,患者表示長期悶塞的左耳,終於有通暢的感覺,搭飛機也不害怕耳朵又塞住了。
李苡潞醫師指出,耳咽管是連結中耳腔跟鼻咽腔的一座橋樑,其開口位於鼻咽側壁,吞嚥或打呵欠的動作會牽引耳咽管的肌肉,進而打開耳咽管來調節壓力。主要功能爲調節中耳氣壓,保護中耳不受細菌入侵,並可引流中耳分泌物。當在高海拔山上或搭飛機時氣壓驟降,耳咽管來不及作出反應,此時需要吞口水或捏住鼻子吹氣,方可緩解耳朵悶塞的不適感。
李苡潞醫師指出,當鼻咽因感冒、鼻竇炎、鼻過敏、胃食道逆流、放射線治療等因素使得分泌物增加,或是鼻咽腫瘤壓迫時,往往會使得耳咽管阻塞而失去正常調節功能,此時稱爲「耳咽管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耳內有悶塞脹痛及壓力感,聽力也會跟着變得模糊,甚至產生耳鳴。若不及時處理,耳內持續處於負壓狀態,可能會使得耳膜塌陷,出現傳導性聽障,甚至演變成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長期下來更可能衍生膽脂瘤這類具侵蝕性的疾病。
臨牀上當懷疑有耳咽管功能障礙時,需接受耳鏡、聽力檢查、鼓室圖、鼻咽內視鏡..等檢查,確診則需排除中耳疾病、鼻竇炎或鼻咽腫瘤等因素。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通氣治療、以及手術。常用藥物包括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鼻噴劑,甚至肌肉鬆弛劑,但效果因人而異。若藥物及通氣治療效果不彰時,可考慮在耳膜上切開一個小洞放置中耳通氣管,然而對於慢性且嚴重患者,長期或反覆置放通氣管,可能會有5至10%耳膜穿孔的風險,且當通氣管脫落時,耳悶的感覺往往還是存在。
李苡潞醫師說,近年來由於醫療的進步,透過「微創」的內視鏡手術,外科醫師得以在侵入性最小的狀況下深入患者體內來治療,「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手術」即在這樣的理念下誕生。透過內視鏡的導引,將細小的氣球從鼻咽伸入耳咽管的狹窄部分進行擴張,以恢復其通暢。此手術針對阻塞部位對症下藥,術後外觀無傷口、恢復快、疼痛少、成效佳,更免除耳膜穿孔或因耳朵進水造成感染的風險。該院率先引進此技術,目前已有數例成功病例,患者均表示耳朵悶塞不適感獲得明顯改善,術後滿意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