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棄蔣保臺 美相中孫立人

美國凱撒大帝」麥克阿瑟將軍於一九五○年七月訪臺,與蔣介石磋商國府出兵韓戰一事麥帥蔣夫人行吻手禮。(時報出版提供)

美國認爲腐化無能的蔣政權無法抗拒中共的入侵,亦不能獲得臺灣人民的支持;因此,如要確保臺灣,則蔣介石必須下臺。爲了貫徹此項策略,美國希望推出一位傑出能幹而又反共親美的將領以取代蔣介石,山姆大叔看中了維吉尼亞軍校出身的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將軍。在美國政客與將領不斷地遊說和鼓動之下,孫立人終於答應與美國合作發動兵變

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兵敗如山倒、和談呼聲甚囂塵上的情勢中,發表文告,宣稱「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取決於國民之公意。」一月廿一日正式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蔣經國說,其父「此時考慮引退,並非欲在惡劣環境之下,脫卸革命仔肩,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是要『另起爐竈,重建革命基礎』也。」

別時容易見時難

一九四九年夏天,毛澤東的武力已席捲了大半江山杜魯門政府對華政策飽受抨擊,國務院準備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爲自己辯護,並揭露蔣介石政府過去幾年與美國的實際關係,以顯示國府亦難辭其咎。

做過蔣介石夫婦助手多年的前聯勤總司令黃仁霖,在其回憶錄中透露一段《白皮書》的秘辛。他說:「在這一個時期(指一九四九年夏天),另外還有一件小事,只有很少幾個人知道,那是我奉蔣公的命令,到美國去,做了一次旋風似的旅行。蔣夫人早已於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十一月廿八日前往美國,要使美國政府瞭解並支持我們所做的一切,並做最後一次的努力。(一九四九年)七月廿五日我突然奉召去謁見在高雄的蔣公,見到他之後,他說,蔣夫人有信來,要我立即前往紐約,並接受她的指示。這似乎是一次短暫的行程,我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同時亦沒有時間去做準備。趕到紐約時,大概是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七月廿六日左右。蔣夫人告訴我,消息傳來,國務院所準備的白皮書,要說明他們所以要放棄中國的理由,對他們的這種行爲要做一次公開的評議,這項文件馬上要發表了。她要我去對這件事加以調查,並設法取得第一手的謄本,因爲蔣公在文件正式發表之前,急切需要知道文件的內容。如果我能夠,經由各方面的關係,把這件事拖延些時日,或者予以擱置,停止發表,那自然是更好了。」

宋美齡希望英語流利、與馬歇爾等美國軍政要人關係良好的黃仁霖,盡一切可能阻止《白皮書》發表,以免國府名聲受損,但這是國務卿艾奇遜的決定,不是區區一個黃仁霖所能阻止的。黃說:「第二天,我就趕到華盛頓,拜訪白宮裡的一些朋友。當我將來訪原因說明之後,他很直率亦很權威的告訴我說,杜魯門總統已經批准把這項白皮書發表了。因此,已經無法可以使它拖延或者擱置。這項文件將在下星期中發表。至於文件內容,他亦只看到了一部分;但是他將收到一份校對的樣本,可以將這份樣本給我。大約在(七月)廿九日下午四時,我收到了那份校對的樣本,便立即送呈蔣夫人,她命我次日立即返臺,並將這份樣本送呈蔣公。同時,我亦把這一千零五十四頁的文件抄本,交回給蔣夫人,讓她自己能翻閱。」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蔣氏父子在兵荒馬亂中自昆明鳳凰山機場搭機飛赴臺北,蔣經國稱:「父親返臺之日,即劉文輝鄧錫侯公開通電附匪之時。此次身臨虎穴,比西安事變時尤爲危險,福禍之間,不容一發。記之,心有餘悸也。」此爲蔣氏父子對大陸的最後一瞥,從此「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韓戰粉碎倒蔣計劃

大陸淪共,臺灣亦岌岌可危,杜魯門政府爲免臺灣赤化,乃積極策劃「棄蔣保臺」策略。美國認爲腐化無能的蔣政權無法抗拒中共的入侵,亦不能獲得臺灣人民的支持;因此,如要確保臺灣,則蔣介石必須下臺。爲了貫徹此項策略,美國希望推出一位傑出能幹而又反共親美的將領以取代蔣介石,山姆大叔看中了維吉尼亞軍校出身的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將軍。在美國政客與將領不斷地遊說和鼓動之下,孫立人終於答應與美國合作發動兵變。

然而,一九五○年六月廿五日爆發的韓戰,粉碎了美國人的倒蔣計劃,成全了蔣介石在臺灣「重建革命基礎」、創立蔣家王朝雄圖

在歷史之神的安排下,西安事變使中共得到了護身符,韓戰則使臺灣獲致了安全保證書。杜魯門於六月下旬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無形中撤銷了艾奇遜年初所提美國西太平洋防衛半徑不包括臺灣的戰略設計。臺灣得救了。

宋美齡雖未能在一九四八年爭取到更多的美援,但她留在美國開展另一種形式的外交戰,即組織和推動「中國遊說團」(China Lobby)。

關於中國遊說團的源起、組織、結構、成員、經費來源、對外活動、與美國國會以及政府(包括白宮、中情局)的關係,一直是近代中美關係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課題之一。

美國明尼蘇達州共和黨衆議員周以德(Walter Judd)於一九四六年和五十名衆議員就蘇聯阻礙國府接收東北一事,發表《東北宣言》,陳述美國立場。宣言發表後,有人稱他們是「中國遊說團」,這是「中國遊說團」字眼首次非正式出現在美國報章雜誌上。

早在四○年代初期,中國抗戰方酣之際,國府即開始在美國政界和新聞界進行遊說工作,由宋子文和宋美齡兄妹總其成,國府駐美大使館政治參事、公使陳之邁負責聯絡協調。四○年代的國府遊說宗旨純爲呼籲美國助華抗戰以及要求更多的援華物資;到了四○年代末期,由於中國局勢發生劇烈變化,孔宋家族和國府高層人士推動的中國遊說團乃漸具雛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