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崩潰時候到了!」中研院學者揭密:臺灣青春期已過去

民衆大嘆工作做不完、薪水遲遲不漲,企業主也哭訴投資環境不友善。(示意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物價年年上漲,民衆大嘆工作做不完、薪水遲遲不加,企業僱主也哭訴投資環境不友善。當兩岸經濟貿易擴張,卻僅見臺灣薪資成長率漸低,而失業率漸高,好像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沒有方法解決,臺灣年輕人該怎麼辦?中央研究院社會副研究員李宗榮林宗弘耗時3年,檢視臺灣經濟在20年內從「奇蹟」走向「衰落」。

臺灣曾與新加坡香港韓國合稱「亞洲四小龍」,而在1990年代後,面對亞洲金融風暴、政黨交替、全球經濟蕭條,包括產業轉型自由化國際化,以及臺商逐漸「西進」等,當大環境轉變期間,臺灣GDP年成長率衰退下滑,到2015年爲止,年成長率平均更下滑至3%左右。

除了經濟成長衰退,臺灣也歷經重大經濟制度,如兩兆雙星給予企業與銀行的沉重債務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金融改革與高等教育產業大幅開放等各種政策政府努力推動,卻不見任何效果,最後都以失敗作收,民衆當然也無感

勞團抗議一例一休修法。(圖/記者楊佳穎攝)

經濟學社會學界展開批判辯論,臺灣雖然有着歷史政治的特殊結構,政府過去推動石化產業與半導體產業相當成功,但兩岸經濟整合,讓臺灣中小企業必須面對「臺商大量外移」的現實,企業面臨存亡挑戰,進而影響勞工就業條件時間久了,臺灣與經濟成長越來越「脫鉤」,市場結構也嚴重惡化。

面對經濟崩潰,民衆開始自問,爲什麼臺灣企業、年輕人才嚴重外移?爲什麼人們不敢結婚生子、更出現最低生育率?臺灣「奇蹟光芒」不再,經濟指數更成明日黃花,未來走向到底能去哪裡?中央研究院學者認爲,臺灣的經濟青春期已過,必須認真面對「國家可能失敗」的時候到了,當經濟青春期已過,應該要追求如何「健康老化」。

李宗榮與林宗弘3年前「廣發英雄帖」,邀請26位來自社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合寫《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一書,觀察臺灣經濟轉型20年來問題,並於12月15日下午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行新書發表會,希望能爲臺灣政府、讀者與民衆提供「新的想法」。